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于实行高中义务教育
袁振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开启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征程,必将对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丰富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那么,又如何理解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呢?我们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进行解读。
1、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2002年国务院有关文件首次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首要的、战略性任务,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三大措施缩小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一是制定义务教育标准,推进了学校标准化建设;二是增加教育经费,“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了将近1200亿元用于改造学校危房、建设中西部农村校舍和改造薄弱学校;三是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以评估促进改革,以评估促进发展,目前已有918个县通过了均衡发展国家认定。但是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重道远,在2800多个县中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县没有实现均衡发展,55人以上的“大班额”全国小学还有12.2%,初中还有21.7%,在一些地方尤为突出,甚至“一人一套课桌板凳”还未实现,全国尚有上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大部分在中西部农村。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十三五”期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与全国脱贫战略紧密结合系统解决,优先解决。
2、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同于实行高中义务教育
在我国9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5%的形势下,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可谓适逢其时,适逢所需。对于怎样理解普及高中教育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从三组相关概念入手。
第一组概念:普及教育、免费教育、义务教育,这三个概念既紧密相连又截然有别。
普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层次不断提高的历史要求。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提出普及初等小学教育(三年到四年)的目标,后来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大跃进的时候曾经提出普及初中甚至高中教育的目标。一时间村村办小学,队队办初中,社社办高中,甚至小学都没有毕业的老师教起了初中和高中,热情代替了科学,数量淹没了质量,后来花了很大的力气进行收缩和消化。所以普及什么层次教育、普及到什么程度是要依据历史条件决定的。
免费教育是一种政策措施,也是民生的一项重要福利。1985年我国提出实施9年义务教育,1986年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但到2008年我国才真正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
义务教育则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特点:免费和强迫,免除学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保障。没有免费的教育就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也就难以普及到每一个儿童。中央和地方政府免除学费、杂费以及补助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是义务教育得以全面实现的保证;同时,义务教育具有强迫性,所有家长都有义务送子女上学。因此,我们说:义务教育一定是免费的、普及的教育,反之则不然。
第二组概念: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普及高中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简写,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等技术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也为了不断提高青年就业水平,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大体相当的目标。同时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
第三组概念: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对高中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教育的普及并不等于公办教育的普及,调动全社会资源促进民办高中的发展,满足不同人群接受高中教育的愿望,同样是普及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事实上,民办教育在我国高中普及进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断改善民办教育环境,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也是普及高中教育的内在要求。
3、高中阶段教育应当更具选择性和多样化
教育普及既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从低到高、从少到多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为例,我国的9年义务教育普及第一步是到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入学率达到了85%,第二阶段是到2010年前后,实现了全覆盖。85%通常被认为是教育基本普及的指标,全面普及可以是100%,但并不强制,“想学即学”“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可以看成是全面普及的最好解释。
2013年我国高中阶段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86%,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基本普及,目前我国高中教育正处于从基本普及向全面普及迈进的阶段。但是更值得重视的是,我国高中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比如普及率最高的北京已接近100%,而最低的贵州还不到70%,高中阶段的“大班额”高达40%。目前我国有大约20%的困难家庭,主要在西部,在农村,其中5%是属于特别困难家庭。普及高中的重点难点在西部,在农村,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孩子能够上得起学。
数量上的普及不易,质量上的提升更难。高中阶段的普及不应重演义务教育普及的艰难过程。2010年以后,我国启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具有历史补课的性质,即便如此,很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基础依然不巩固,特别是农村师资队伍下得去、留得住、有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
今天,我们实施普及高中教育战略,必须要有国际视野、较高起点、发展空间。第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实现高中教育普及。经常听到实行高中义务教育的声音,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存在着降低高中质量的极大风险。目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已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世界义务教育年限平均为9.24年,超过9年的国家占40%,9年的国家占21%,低于9年的国家占39%,我国处于中间水平。即使像意大利、匈牙利、瑞士这些发达国家实行的也还都是9年义务教育,日本、新加坡这些国家也是最近几年才将义务教育延长到10年。我国目前尚不具备高中免费教育的条件,吸纳全社会的经费是办好高中教育的必要保证。
第二,更新高中办学标准,特别是经费标准、师资标准、课程标准、班额标准、成效标准,保证高中教育质量。面对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主导经济,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入推进,网络化日益普及的形势,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日益突出,对我国既有的高中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师资标准,无论是数量、结构,还是学历、素养,甚至培养培训,都需要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只有这样,高中教育才能更具选择性和更加多样化。
第三,从西到东,从农村到城市,采取反向支持策略,把高中办成促进社会公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力量。合理有效的办法是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相关政策,比如教师支持计划、互联网带动计划等,加快中西部和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通过缩小教育差距,缩小社会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后劲。
全文转自人民网:http://gs.people.com.cn/n/2015/1207/c360943-27259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