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记 忆
<<  < 2016 - 10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坐地铁的地板上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 2016-10-4 18:00:00 | By: 孙军 ]
 
我最近看了一些文章,其中有两篇,我把它们放到一起,请广大儿童的家长们认真阅读,然后思考一个问题:
您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是怎样做的呢?你是否赞赏那位地铁上的家长呢?您若是那位家长,您会怎样去做呢?您是否会考虑到您的举动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南京民工乘地铁 怕弄脏座椅带孩子坐地上

近日,一则名为《心酸!民工乘地铁怕弄脏座椅,带孩子坐地上》的微博发出后,一直被微博、微信以及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获广大网友称赞。而交汇点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情况在南京并非首次发生,去年还有一民工乘地铁怕弄脏座椅蹲门边的事件,也令人称赞。

@弦舞金陵乐坊璐露发微博说,9月30日深夜,南京地铁3号线空了很多座位,一位民工大叔却把外套脱了给孩子垫坐在车厢地上,问他为什么不带孩子坐座位,他说身上衣服有泥巴,怕坐脏了座位…朴实的城市建设者,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

这条图文并茂的微博一发出,就在微博、微信以及国内各大网站上被纷纷转载,获得广大网友称赞。网友“理想与现实”称,如果是你,裤子衣服上洒了稀饭或沾了其它脏东西,你会好意思坐到座位上去吗,作为一个有正常公德意识的公民都不会,这是一种心理。还有一种心理,这些农民工觉得,如果把座位弄脏了,还是要靠像农民工这样的劳动人民去打扫擦拭,他们懂得劳动者的艰辛与不易,所以,他们情愿坐地上,给同行少点麻烦,令人敬佩。

还有网友“仅是调侃杂谈”说,“南京地铁3号线民工乘地铁怕弄脏座椅,带孩子坐地上”。您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南京欢迎您!北京也会欢迎您这样的建设者!您身外虽沾有泥土,但心是洁净的。

南京地铁服务工作人员表示,地铁对所有的乘客都是一视同仁的,不可能因为某个乘客身上脏而不让他们坐到位子上,所有的乘客都可以平等的坐到地铁座位上。对于两人选择坐在地上,地铁方面表示,这应该是乘客的个人行为。同时,另一个工作人员还表示,每趟地铁到终点站都会有专门的人进行消毒打扫。

而交汇点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情况在南京并非首次发生,去年还有一民工乘地铁怕弄脏座椅蹲门边的事件,也令人称赞。去年11月20日晚上11点多,南京网友“最美的是你的名字2”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一条图文并茂的微博,“突然觉得鼻子一酸,这些为了城市建设的工人,这么晚了,明明累了一天了,却认为自己身上脏,有座位都不坐,坐在地上!好心疼的感觉#南京10号线#”

微博中的照片显示,一名身穿黑色衣服、灰色裤子的男子坐在地铁车门的旁边,他的裤子上沾满了灰。当时,他低着头,左手拿着手机,面前不远处的地上放着一个绿色的水杯。他旁边的位子空着。

照片中,另外一名男子穿着深绿色外套和灰色的牛仔裤,脚上的皮鞋沾了不少泥,牛仔裤上布满了黑色的污渍。男子背靠在地铁的扶杆上,双手举过头顶,抓住身后的杆子。夜间空荡荡的车厢,这一对席地而坐的农民工兄弟,令很多人动容。

而拍摄这张照片的网友说,这趟地铁是10号线,开往雨山路方向。该网友称,当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她在奥体中心站上了车,就发现这两个农民工坐在地上。当她在南京工业大学站下车时,两人还在车上。一路上,她看到列车里有很多空位,但两人一直坐在地上。地铁在前进和停靠等一些时刻会晃动,所以这两人背靠着手去扶住杆子来保持身体平稳。该网友还表示,两人其实应该很困了,不停地打着哈欠。“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身上脏吧,一直都没有坐到座位上,我看到了有点心疼他们,觉得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来源:交汇点 

长期否定孩子感受的后果有多严重,你可能想象不到!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孩子跌倒了,哭了,妈妈赶紧上前,抱起孩子说:“不疼啊,乖,好孩子不哭。这地板是大坏蛋,妈妈替你打它!”

  场景二:孩子吃饱了,妈妈说:“好孩子,你正长身体呢,吃这点哪够啊?来,再吃点,乖啊!”孩子不吃也不行,最后被妈妈缠着吃。

  场景三:孩子急匆匆要去学校了,妈妈却拦着不放,逼着孩子再穿件衣服。可孩子不觉得冷,不肯穿。妈妈说:“老娘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冻着了怎么办,别不识好歹!”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成年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否定孩子的感受。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杀伤力甚至比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更甚,也更常见。

  我曾听过一个很悲惨的笑话,9岁的孩子吃了一碗饭后,问:“爸爸,我吃饱了没有?”

  

  中国孩子从小就在被否定的环境中长大。李贝罗等一群美国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一个孩子从出生到8岁,每天平均会听到35个“不”字!一个四岁的孩子,可能已经听了超过5000次“不”!我想,中国孩子听到“不”的次数会更多。

  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最基本的饥饿感、冷暖感和疼痛感都不能得到确认,那么,他如何构建自我意识呢?破碎的自我,又怎会有长久的幸福?

  一次,我在群里看到一个关于孩子胆小的观点,他说:“怕与不怕,都是一念之间的事,那只是孩子的感觉,甚至是错觉。因此,要么感同身受地帮孩子宣泄;要么转换角度,用喜悦和好奇取代之,而后者更有建设性意义。”

  这段话乍一看,颇有大师风范,实则经不起推敲。

  如果总是否定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在迷茫中失去自我。当感到恐惧时,孩子可能会想:“我应该怎样反应呢?”“我是真恐惧,还是错觉?如果是错觉,会不会被人嘲笑?”于是,干脆逃避吧……

  

  现在关于正能量的书很多,这类书给我的印象是,正能量大师们都喜欢否定别人的感受。他们认为悲伤、忧愁都是负能量,应该被杜绝、被消灭,只能留下快乐、感动、欣喜这些正面的情绪。

  然而,对于生命个体而言,任何感受、任何情绪都是有意义的,感悟自己的情绪,就是一场自我发现之旅。 如果断然否决,强行将之转化为所谓的正能量,那只不过是自我否定、自我逃避。当身体内部产生负能量时,我们无需急于否定,而是要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变化,并回想自己的童年。每一次感伤,都是一次自我觉醒的机会。

  若想看到孩子健康地成长,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就不应轻易地否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有了所谓的负能量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悲伤,可以发愁,可以愤怒,而后让孩子自己分析这种情绪背后的原因。

  

  比如,当一个男孩因为挫折而伤心难过时,父母要做的,不是评判或压抑孩子的情绪,而是要多陪伴孩子。有些孩子被反复灌输:哭是不好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结果,孩子变得喜怒不形于色,甚至干脆就没有了情感,变得冷酷冷漠,从掩饰、逃避自己内心的感受,发展到自我封闭,让自己变成一个冷漠僵化呆板的人。

  有个妈妈很自豪,说五岁的女儿很坚强,例子是有一次孩子摔伤了,腿上哗哗流着血,但她一声都没哭,紧咬牙关,一脸坚强,蹒跚地跟在母亲后面,也没有让母亲带她去看病。这真是坚强吗?不是!这是绝望之下的冷漠,所谓的坚强只是心灵外面的一层硬壳,用这层硬壳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才不会感觉到疼。而真正健康、坚强的人的心灵应该是柔软的、敏锐的。

  那些自幼被不断否定自我感受的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刚硬、麻木的人,他们的情绪被长期压抑,既不会关注自己的真正感受,也不会去理睬其他人的感受,哪怕是爱人和孩子。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他们也不曾被人理解过。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幸福呢?

  作者|张宏涛

  图文来源|“青榄家长地带(微信ID:educool)”公号,“京城教育圈(微信ID:bjeduvision)”获授权转载

http://learning.sohu.com/20161003/n469554696.shtml

 
 
  • 标签:生活 教育 转载 孩子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