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发表日期:2010-01-17 阅读全文 (1788)

小学苏教版有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恰在网上看到一则对话,全文抄录如下(改正了几个别字):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从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三个角度分别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我个人认为南郭先生给于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诚实,不弄虚作假,否则的话只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这个典故中的齐宣王、齐湣王只是一个为表现主题的人物,他应该没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如果偏偏要说有启示那就是不同的习惯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12 15:08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而出人头地;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选举皇家吹竽乐队的成员的,该制度导致了让一点不会自己专业的人都可以在从事专业工作,不是他无能就是其周围的管理乐队的人有问题,可以推论行贿/受贿古以有之;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连一个不会竽的人都看不出,难道不是滥竽充数吗?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视百姓如粪土古以有之。 
 
齐湣王:子承父业,连喜好都继承了,但带来了改革,一代天子一代臣。看样子他是懂点吹竽的,一个一个地听或欣赏,这才会有滥竽充数的故事。一个一个地听,淘汰了南郭先生,下一个淘汰的是谁呢?肯定是那些比较差的人,三百吹竽者人人自危,汗不敢出,个个紧张,汗流如注。 然而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更有甚者,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 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湣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大,感觉朝不报夕。 
 
南郭先生出宫的故事也是可以想象的: 
出宫后,著书办学,有如下作品: 
我的前半生;齐宣王最后72小时;我和皇妃不能不说的故事;叫皇帝很沉重;红墙内外;宫廷18年;我眼里的齐湣王;齐湣王二三事等。 
开办皇家吹竽学校,任董事长,其广告如下:男生有望为皇帝独奏;女生有望成皇妃。学校中的教师都是后来被淘汰的那些真正的吹竽高手! 
一只大朋鸟 
回答采纳率:39.6% 2009-09-12 15:07 

  • 标签:引用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