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0-06-30 阅读全文 (345)
铅字是怎样炼成的
不外乎修身、炼字两个环节。
修身,主要是修两种身份:书生、医生。
一、学做书生、读铅字。
主要是要勤于学习,提升境界,开阔视野。可读的铅字包括:教育理论专著、学科教学专著、教育政策、教学理论刊物,以及其他各类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人素养提升、有益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著作。
学习,本就应当是教师终生从教的首要工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领衔起草的《教师教育标准》,有望成为国内通行的教师教育标准。按照这个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关键是教师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这并不是说这些不合格的老师要遭到淘汰,而是说大多数的老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事实上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
作为身处一线的教师,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现在的真实状况。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必然是书生本色。但是也有人把读书当作一种追求功利的手段,一旦功利到手,也就放弃了读书;也有人把读书当作教育对象的当然任务,与己无关;也有人把读书当作一种痛苦,尤其是攻读专业书籍、理论书籍,那简直如同要了自己的命;还也有人把读书当作遥远的回忆,当作教育子女、教育学生的老生常谈。于是,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的许多老师更加乐意于上网、聊天、偷菜、看电影….而将读书置于一旁,甚至在很多老师的手边,很难看到最基本的工具书;甚至于许多老师一开口,就是俗语满腔;甚至于许多老师写出的文章错别字连天;甚至于许多老师自己也不好意思去教育、去帮助自己的子女,当然更是无底气去教育、帮助自己的第三代了。如果是这样的老师,在教师教育标准刚性实施的时候,必然成为首先被淘汰的祭旗者。此时,我们再次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境,遥想诸葛孔明当年蛰伏于草庐之中,兴许就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淡泊、宁静,是因为心中有天地、胸中有沟壑、腹中有乾坤,惟有如此,才能做到淡泊、宁静。
二、学做医生、诊素材。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生做到一定境界的时候,看世界、看问题也时常需要具备医生的眼光。带着医生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现象,就可以发现事实的症结所在,就有意识考量材料的研究价值。而事实上,也只有独具慧眼的教师,才可以从日常的小事中、日常的工作中发现合适的研究题材,才能角度准确、有的放矢,才能知已知彼、力求创新,从普通的素材中发掘出土特产,发掘出研究的闪光点,填补或是完善当下的研究空白。
我们学校网站于2009年6月11日转载了篇文章《如何撰写教育教学类文章》,其中,例举了一些成功刊发的文章,如:
《别让分数毁坏了教师的善意和关怀》(《湖北教育》2005.4);
《校长不该是“山寨王”》(《校长参考》2006.2);
《保护公物不能关闭孩子的快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6.7)。
从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对身边的教育现象观察入微,诊断贴切,准确地把握了素材的研究意义。
炼字,可以分为备料、提炼、投稿三个阶段。
一、备料阶段,主要任务是拟定标题、收集素材、整理素材、构建框架。要注意瓦匠与建筑师的区别。
1、拟定标题
显示专题论文不同性质的词有谈、论、议、评、驳、探、析、窥等,为使标题用词增加些色彩和格调,还可以用些词来明示,如表频度的可用初、再、也、新等,表范围的可用纵、综、略、杂等,表谦和的可用浅、管、微、小、随等,表篇幅的可用短、漫、补等。拟定了标题,实际上也就确定了文章的规模与风格,到底是高楼大厦,还是土基平房。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目前,主要还是建平房的居多。这就要求我们至少要具有瓦匠的设计能力与备料筹划。
2、搜集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讲,论文写作首先是资料的搜集与学习,其次才是利用和再创造。搜集资料可提供论文的观点,拓宽论文的思路,指导论文的写作。我们一线教师缺乏的不是实践材料,缺乏的是发现实践材料价值点的能力;我们一线教师往往认为自己缺乏的是理论材料、当下研究成果,却不知从何处获取。而这些材料,一是靠广泛浏览书刊,注意日常积累,二是要利用网络搜索工具,有的放矢,快速获取系统资料,例如南京教育信息网的“KNS5_0数据库平台”。
3、构思谋篇、理顺材料
有了材料,需要筛选、整理,按照文章的需要置放于相应的位置,哪里需要浓彩,哪里需要淡墨,哪里可以掠过,都需要“瓦匠”师傅心中有数。如果是建筑师,构思谋篇应当是手到擒来,但是,建小平房,瓦匠就可以。泥瓦匠的浓浓草根特色,在教育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更显得亲切,更受到欢迎。
4、构建框架
因为是小文章,也就便于反复斟酌文章框架,也就便于整素材、立框架同步进行。更具框架的不断完善,各项素材也许不断选择、补充、完善。
二、提炼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复修整结构、推敲文字、凝炼精华。要注意铁匠与木匠的区别。
框架搭建好了,材料理顺了,此时的关键工作就是反复修改润色,通常意义上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主要包括结构修改、论点修改、材料增删、词句修改等等。改的过程,有点类似于铁匠打铁。铁匠打铁,是要反复煅烧、反复锤炼的,但从物理层面来说,铁的总量并未增减。改的过程,更像是木匠加工木器。木匠要反复修整材料,刨去多余的部分,留下必须的内容,还要适当地进行雕花、榫接,从而将几块材料有机地、得体地构成为一个整体。
提炼阶段,作者既要有铁匠吃苦耐劳的决心,不惜汗水,勤勉劳力,又要有木匠精雕细琢的构想,挖空心思,勤于劳心,如此才能提炼出比较满意的高水平文章。本人近两年来写的一些文章,无不经过精雕细琢、反复提炼,所不同的是文章用途不一,故而提炼手法也就不一样了。例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用于南师大教科院博士生研讨交流,而非发表,文章就需要适应于此要求;《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探索》用于发表,时间与教育部提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要求相吻合,故而必须注意最新政策要求及相关时代背景。关于绩效工资的实践研究也是属于这一类问题,都需要反复予以提炼,而这个提炼的过程,常常要耗费很长时间。
三、投稿阶段,主要任务是为作品找到合适的展示平台。要注意营业员与推销员的区别。
投稿,就是要为自己的得意作品寻找一个展示的平台。人常说,女人的生命有两次,一次是父母给的,一次是自己选的。文章的生命也有两次,一次是你给的(可以分为亲生的、借种的、抱养的、捡来的、偷窃的),还有一次就是投稿发表。生得好,就拥有了纯正血统、存在合法性,然后还要投得好,才能显出它的价值高低(我们都是凡夫俗子,都是这样看用俗人眼光看问题的)。
投稿,首先要明白营业员与推销员的区别。营业员的办法,是手里攥着文章,自认为好酒不怕巷子深,等待买家来看货,等着伯乐来相马,等着王子骑着白马来请你,如果成功了,你是伟大的、光荣的、世人钦佩的,可惜,常常事与愿违、天不遂人愿。而推销员的办法就简单多了、直接多了,目的指向很鲜明:就是要以最好的价钱把我的货推销出去。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适当学习推销员的身段、笑容、见缝插针。
投稿,是有技巧的。首先,自己给文章找一个好的夫家。根据文章品质,确定一个刊物等级,搞清楚它的底细,即弄清刊物的真假、正刊副刊、教育与非教育,然后有的放矢去投稿。要注意了解报刊性质、研究栏目特点、对准适当栏目、研究投稿时效、抓住适当时机、注意调整修改、适时择刊另投,不要等到花儿谢了也没找到小蜜蜂。要知道,重婚不好,花钱又受罪。
其次,利用亲朋好友,帮助介绍对象。
再次,征婚的办法。是最省钱的办法,是心里最没底的办法,但也是效率最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