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0-08-08 阅读全文 (376)
鲍鹏山看孔子的大学之道
孔子学习的三重境界:学有所养、学有所知、学有所想
鲍老师说,有人曾用四个字概括孔子个人修为的境界,那就是“优入圣域”。这四个字指的是,孔子对于外界的整体把握和认知都先于普通人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所以他才是圣人。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他从未停止,从未放弃。
那么孔子到底是学习了什么,怎样学的,才修为一个圣人的呢?
在孔子看来学习是有境界的。只有经过了学习的各个阶段,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和把握才会渐趋全面完美。
孔子的第一个境界是在早年时期为谋生学习不同的手艺、技术。这是最初的境界,这个阶段由于时代不同,目前的学生大多是体会不到了。
鲍老师说,他去苏州游玩时,发现当地都有一个“耕读传家”的说法,意为读书和养家糊口一样重要。“正如一副对联所说的那样,‘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相比现在的国民读书状况,鲍老师说:“以色列每年平均每人读70本书,而我国上海则平均为7本,相差悬殊,国人需要大量有益的阅读。”
第三个境界就是“知识让我们和世界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可把握的关系。”鲍老师指出,我们若能够把自己积淀的知识聚合形成们自己的一种价值判断,这样就就能够缩短自己接近真理和世界本源所花的时间。
孔子眼中的“君子”:区别于“小人”的“大人”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学的弟子最初来自士阶层。那么儒是什么,士又是什么呢?
鲍老师的说法有些出人意料:“‘儒’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就是主持红白喜事的礼仪人员,这是一个不太光彩也不受人欢迎的职业。”而士这个阶层,则是上顶大夫、诸侯、天子,下接庶民百姓,介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鲍老师给大家进一步解释说,他在这个讲座上说的“儒”是经过孔子改造后的。
原本春秋时期所说的“君子”,和现代人观念中的“君子”其实是不一样的。春秋时期,“君子”一开始指的是当时的贵族,后来范围扩大,“君子”包括了两种人——大人和小人,“大人”专指当时接受过特定教育的人,这样教育即所称的“大学”,而“小人”除了坏人外,还包括那些志向不远,胸襟狭小,趣味低下,境界不高的人。鲍老师的关于“君子”还有“大人”、“小人”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在很多同学听来都极为新鲜。
接下来鲍老师告诉大家做“君子”中的“大人”,即真正意义上的君子的方法。
“有句话叫‘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是那些学习技术手艺的人,当然君子也不是那些学习了一堆知识的人。”鲍老师强调,君子讲求三个字——义、礼、信。正所谓“士志于道”,君子应当是社会价值的承担者。鲍老师引用了曾子的“士不可不恒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句话,并表示,这就是一个君子应有的“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气质。
鲍老师觉得,孔子和他的徒弟们处在礼崩乐坏,生灵涂炭的大变革时代,却仍在关注社会正义与人类的未来,“他们就是一群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幸福所在:“他的学生很好”
“大学应该教会我们价值,让我们成为价值的承担者。”鲍老师讲到,我们现在人们对“大学”的理解与古代不一样。现在的大学一般是指一个办学实体、一个机构,而在古代大学是教人们“学大”、成为大人、学会价值承担。
鲍老师强调,作为大学的主体——老师和学生,孔子也有一番见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对于老师的要求。鲍老师讲到“教育就是通过改变精神来变化气质。”“在单纯的知识上,老师不如百度,但老师应该有价值观,还能用价值观去判断。”因此,孔子的教学并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们思考根本的问题,体现终极关怀。
另外孔子的成就中也有他的学生们的功劳。孔子曾说他喜欢学生对他提出疑问、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教学相长。儒家的另一位圣人孟子曾经说到人生的三大乐事:父母健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最后一件乐事也正是孔子的体会。
而现在的学生并不常常像子路那样问孔子有关生死的问题,却总是问:“考试有范围吗?题型是什么?有答案吗?”因此鲍老师说“孔子的幸福,在于他学生好,每当我读《论语》就十分感动,真羡慕孔子啊!”
孔子价值观的启示:“我们要在自己心中树立起公民概念”
孔子曾讲过“四十而不惑”,如何才能没有困惑?鲍老师讲到《论语》从三个层面教给人们知识、思想、价值判断。但是现在,他觉得,现在全社会普遍缺少价值判断力,很少有人关心公共福祉。鲍老师强调:“我们要在自己心中树立起公民概念。”何为公民?他解释道,首先是在国家要有权利;其次要有权利维护自己的权利、维护公共福祉;最后要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公共福祉,这就是要有价值判断力。“有了价值判断力我们才能把握自己和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