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0-09-14 阅读全文 (386)
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实施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孙军 张乐天
一.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研制
1.研制的动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主要精髓之一就是“礼”。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礼的元素剔糟粕、取精华,结合时代要求,积极实施“礼”的教育。目前小学礼仪教育处在“三缺”状态:缺专用的礼仪教材,缺专业的礼仪指导教师,缺相对独立的礼仪课程设置,这“三缺”是阻碍当前小学礼仪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三缺”一方面导致小学生获得礼仪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也导致小学礼仪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育标准无法统一,教育内容零散,随意性强,严重阻碍了小学礼仪教育在强化中小学生道德修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要解决“三缺”状态,必然要结合小学生实际编制通用礼仪教材,以加快礼仪教育走进课堂。
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直接显现。当前小学德育常常以知识化的形态存在,向学生传输的是道德知识,被人称为“应试德育”。这些道德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解决,与儿童实际道德行为的养成,往往难以等同。而礼仪教育主要发生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侧重于人们的外在行为规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大多浅显易懂,更具有很强的可练习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持续践行礼的规范,有助于德育从“知识”灌输转向“行为”养成,必然能够大幅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2.研制的方法
研制礼仪校本教程,必须善于发现教育素材。例如,学校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开展“不文明行为”的搜寻活动,大家大胆发掘身边的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将“见到老师不问好”、“课堂上小动作频繁”、“同学间吵架”等不文明行为公布于众,并作为礼仪教材中的原始素材。另外,学校还要求试验课的教学必须备详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深入推敲,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对教学前、课堂上、教学后所发现的教育素材及时记载,为广泛推广礼仪教育提供充分翔实的素材储备。
加快礼仪课程建设,同样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有机整合各学科教学中有关“礼”的内容,改革教育方法,通过课程整合提升礼仪教育的实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小学品德课程将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对小学生德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实际上,大量的德育内容蕴藏在各门学科教学之中,例如小学音乐课程中的经典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小学语文的经典课例《将相和》等等,处处可见礼的影子。建设礼仪课程时,有必要将这一系列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明确要求教师在有关课程中也恰当地给予应有的关注,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并且将此类素材与指导意见带到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来。
3.研制的原则
南京市翠屏山小学对学生应知、应行的礼仪常规进行系统整理,研制出学校自己的《儿童礼仪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紧紧把握这样几个原则:有序(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征、年级特点)、有别(学校、家庭、社会各有侧重)、有利(贴近生活、尚礼者得礼)、有评(评比常规化)、有奖(争当礼仪之星,是当选“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学校将专项认知和行为目标融入具体的主题活动之中。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力求“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从点滴做起,如召开《学会道谢和道歉》、《打电话》、《用餐礼仪》等主题队会,在全校展示观摩,然后各班自行设计、组织主题活动,由德育处予以指导。这样“一点一议”、小而实的主题活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教育的实效性也得到根本保障,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效养成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教材适用阶段,学校明确要求教师详细编写教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材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学校在关键节点上适时组织专家对教材的研制与教学的实践予以诊断和指导,确保教材不走样,确保教材体系日臻完善。
二、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实施
1.营造“尚礼”的教育氛围
营造尚礼的教育氛围,是潜移默化影响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氛围的感染和感召下,自然形成行动的约束力。为此,学校组织报告会,讲解“礼仪教育要点”提出教育要求;将“礼仪教育要点”印发给各班;按年级将礼仪的具体要求分解为各种专项认识和行为,系统地进行专项认识和行为训练;学校统一有关礼仪语言和礼节,作为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学生统一使用和行为的标准;推选礼仪好少年当升旗手,并在国旗下演讲;广泛开展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设立文明礼仪督查岗,通过文明小标兵的评选,通过进一步完善“三好学生”的评选办法,通过学校各种媒体,积极倡导文明礼仪,用文明礼仪之风气进一步烘托礼仪氛围。这种教育氛围的创设,无疑对学生形成礼仪认知和行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也为教师利用晨会、班队课、品德课实施礼的校本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2.注重教师礼仪规范
教育是心灵塑造心灵的艺术,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应成为教师成长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品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身体力行,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儒雅的师长、同行心目中真诚的朋友、家长心目中可信赖的好老师。教师礼仪是职业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教师注重礼仪,不仅是作为社会文明公民应有的素养,而且是培养人格完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的需要。
教师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以礼育礼,以礼育德,用师德去影响生德,杜绝强迫性的、压制性的的道德说教和灌输,将儿童被动、被迫接受德育的状态逐步扭转为主动地、潜移默化地有效学习礼仪规范,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3.整合礼仪教育资源
礼仪教育的课堂不是一种说教,而是更多地采用生活情境的模仿、再现,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礼仪带给他的体验。如进行《就餐礼仪》的教学情境:今天有亲戚来你家做客吃饭,你该怎么做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再现场示范一下,还真像那么回事!老师及时地给予评价和点拨。学生的“待客之道”,就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重大的活动中的仪式既是进行礼仪教育的良机,也是对礼的教育效果的检验。学校要规范、强化纪念日的礼仪活动,努力在仪式中提升德育的实效性。《若干意见》提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目,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德育资源。学校应抓住时机,整合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养。通过各种仪式的严密组织、规范程序、严谨实施,扎实提升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强化礼仪教育实效
实践证明,礼仪教育工作的成效显露较快,但是稳定性不够,容易迁移,需要采取必要的监督激励措施,对学生反复进行教育。因此,只有持续开展礼仪教育,才能巩固成效,并取得新的进展。
要反复宣传。利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橱窗、校刊等媒体,进行礼仪教育方面的宣传,突出目的性,形成系统性,采取不同形式组织“礼仪”行为展示和评议,反复宣传,不断加深全体师生对礼仪教育的认可程度,并自觉养成尚礼的行为习惯。
要反复强化行为训练。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多种教育途径,多种教育因素都可以对其发挥作用。通过强化训练,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如:上下课前后起立动作及用语、上下楼梯右行慢走、排路队出校门说再见等。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来不断强化礼仪教育的成果,例如设立校级礼仪监督岗,学生竞争上岗,但上岗前必须进行一系列礼仪规范化训练;再例如学校推进“八星伴我成长”活动,其中专门设计了“礼仪之星”一项,将礼仪之星作为入选“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学生们都可以对学生在校的礼仪进行监督,每周都给讲礼仪的同学颁发“礼仪之星”,并将这种争星活动延伸到家庭,利用“家校通”平台,请学生家长对孩子在家的礼仪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激励使学生们逐步养成尚礼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荆惠民.中国人的美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北京:吉林出版社.2008.
3.潜苗金.礼记译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4.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申自强.怎样认识中国礼仪文明.http://www.pinghesy.com/
责任编辑:白文军
注:此文发表于《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年第7期。发表稿与自撰所投之稿是有区别的,值得体悟。感谢赵坚老师帮助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