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1-01-16 阅读全文 (278)
极品理发师
晚饭后,来到附近的“华仔”理发店,意图整理一下自己的发型。
被迎进店后,一名女孩望望我的白头,问讯道:“要染发么?”见我不愿,也就不再纠缠,转而引我去躺到沙发上洗头。“请问您要见什么价位的?”见我将两根食指交叉,她再确认到:“十五元的。”
坐到理发的椅子上,一名小伙子走来服务。“请问您要剪得长一些?短一些?”“短一些,”我说。我俩的这一问一答好像都有些语病,表述不清,但是都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也就这样了。于是,小伙子有板有眼地开始了他的理发服务。
往常,理发的时候我一般都是坐在那里小睡,今天总觉着没有睡意。见小伙子对身边的另一位男理发师说:“小六,我先剪,稍后你帮我修一修。”闻听此言,我想,可能麻烦了,莫不是遇到学徒拿我当实习对象了。于是,我开始打起精神,默默观察理发过程。
一轮剪刀处理下来,原来的整个发型大幅度缩小了规模,并且明显可以看出每一剪刀剪下去,都有些差距,先后缺乏连贯性,翦后的头发参差不起,我看着,心中寻思:一段日子未来理发,敢情华仔的理发师水平下降这么快,是否人才都被其它门店挖走了?
第二轮用的是电动剃刀,漫长的修理开始了。小伙子看起来很专注,左看看,右看看,用剃刀修理一下、一下、又一下,我眼看着镜子里,细碎的短发一点点地落下来,头发越修越短,越修越短。小六走过来,说道:“冬天怎么剪这么短?”脚步并未留下,继续忙他的事情去了。我的这位小伙子默不作声,继续兢兢业业地修理着、修理着。终于,我的忍受临近结束了。小伙子看看了他的作品,我也看了看,我想,整个头上最长的头发决不会超过一个厘米,我的冬天要感受“冻人”了。他高声说道:“谁的号牌?带客人洗头去。”
又被那位女孩带去洗头--其实已无必要了,头皮清晰可见,吹风机吹一下,估计也就没啥碎发了。
回到理发座位上,小伙子又认真了一回,这才放我起身。我站到镜子跟前,欲哭无泪:谁让我只愿付最低的服务费呢?谁让我摊上这么个极品理发师呢?我细细地将眉毛上、鼻尖上、脸上的碎发一点点捡去,这才结帐离店。前后在店里呆了约一个小时,并未有任何怨言,只不过比起以往,少了一声“谢谢”。
回到家中,我就在不断地回放小伙子的表现,总觉得似曾相识。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何尝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教师,一度被称为“辛勤的园丁”,培育与修剪的对象不是花草,而是儿童。今天晚上,这位小伙子如果是园丁的话,我就是他所服务的那个儿童。从这位园丁所提供的服务时间来说,不可谓不长,但是服务质量却很糟糕。所幸,一个小时对他来说也是考验,如果每次剃头都花这么长的时间,他就要喝西北风了。但是,仅仅这样的“敬业”,也已经让我吃不消了,如果再花上一个小时,估计最终的结果就是帮我剃个光头了。
我姑且用我的观点来分析一下这个小伙子的敬业行为。值得肯定的是,他是敬业的。或许,他认为,好手艺是做中学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好的技术,为此,宁愿多花一些时间,宁愿少拿一点点薪水,也要精益求精,如果是这样,我就成为他的恩人了(是否是这样?学生有时也是教师职业成长生涯中的恩人)。或许,他认为,暂时的技术不好没啥关系,只要愿意多花时间,就可以做好这次服务。其实,这已经是在浪费我的时间了。好像鲁迅先生曾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就成了我的仇人了(是否是这样?一位能力低劣的教师其实也因有碍儿童健康成长而成为儿童毕生的真正仇人)。用我的眼光来看,他的这种敬业,是低层次的敬业,是劳力型的敬业,是苦干型的敬业。他自身的敬业能力有限,敬业质量堪忧。某种程度上,他所服务的对象因他的敬业而饱受折磨。
为什么敬业质量堪忧呢?究其原因,我想,应当是这个小伙子缺乏人际互助的友善性,缺乏成长的自觉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从他请求小六帮忙修剪开始,已经认可了他与小六之间的不平等—技术上的不平等,进而带来地位上的不平等,而实际上最终小六并未施以援手,可见小伙子人轻言微,受尊重程度低;再看他以居高临下的声调让女孩帮客人洗头,可见他对同行的尊重较少,因此他的人际关系必然较为低劣。人际互助严重缺乏友善,必然对他的专业成长造成严重制约。
一个小时的服务,应该很漫长了,小伙子可能认为很对得起我了,因此,省去了常有的修面等常规服务内容,可以说是将能省去的步骤和项目都省去了,弃我于不顾,根本不考虑还有那么多的碎发留在我的脸上,如此行事,怎么可能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理发师?在没有理发任务的时候,他到底在干啥?是在玩游戏?偷菜?聊天?瞌睡?发呆?总之,肯定没有进行有效的学习--最起码的服务工序都没有搞清楚。
如此看来,小伙子根本上缺的是精业的意识,因此,他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成了问题。这个门店里,这样的理发师必然会赶走一批潜在的回头客,必然会影响到门店的品牌与形象。而这一切,可能都源于店长对小伙子的漠视与放纵。
试想,如果是在学校的教师队伍里,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在2008年所听过的一节课上,老师的一句话一直让我牢记不忘:“这节课,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放学后,大家留下来,我们一起来补一补!”为什么要留下来集体补课呢?为什么从教多年却不能够在课前充分备课呢?为什么要让全体儿童替自己的失职受过呢?为什么有的教师授课后儿童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呢?如果认真计较起来的话,这就是师德的缺失、师能的缺损,关键是学习意识的缺失、服务意识的缺失、精业意识的缺失。其实,这正是为什么几年来,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花大力气去调整教师队伍、培养优秀教师、广泛开展教师学习活动的重要原因。
但愿,不要在教师队伍里看到这样的“极品理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