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记 忆
<<  < 2012 - 10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学校管理者执行力提升策略论析
[ 2012-10-29 7:55:00 | By: 孙军 ]
 

 

学校管理者执行力提升策略论析

Analysis of the school managers’ strategy for promoting execution

孙军 程晋宽

Sun Jun, Chen Jinkuan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注:此文发表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0期)


摘要:本文提出:执行力=动力*能力*保障力,认为目前学校管理者执行力低下源于管理者团队缺乏凝聚力、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制度执行缺乏严肃性、管理对象的认同度过低、校内执行文化缺失、外部干扰过大等因素,提出学校管理者执行力提升的六项策略:

 

关键词:学校管理者执行力

 

一、学校管理者执行力

1.学校管理者

东北师范大学张贵新教授认为,学校管理者是学校中一切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总称,其中在学校中承担责任、发挥领导作用的管理者称为学校领导者。就目前我国学校管理现状看,学校管理者应当包括校长、支部书记、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等人员


[1],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学校校级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以及校内一些特殊岗位上从事学校层面的管理工作的人员,例如科室干事、教务员、学籍管理员、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以前,对学校管理者与学校发展关系的评价常常是“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突出了校长个人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而在今天,如果把学校比作是高速行进列车的话,显然更应当注重学校管理者团队的价值,每一位管理者都应当是分布在列车组里的动力单元。

2.执行力及要素分析

“执行力”一词由来已久,最先用于企业管理,随着对执行力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执行力”的概念被引入到其他领域,包括教育领域。有学者指出,执行力就是实施发展战略、实现发展目标的能力,就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把计划变为成果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说得最多的“贯彻落实”的能力[2]。这里重点强调了“能力”,将执行力简化为“贯彻落实的能力”。

也有学者指出,所谓执行力,就是在组织目标引领下,在现有的技术手段(能力)、资源和其他条件(保障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和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动力)和创造性(能力),进而实现目标,并推动组织的适应性变革的能力[3]。也有人提出,执行的动力、执行的能力、执行的保障是执行力的三个要素[4]。笔者针对学校管理者的执行力,提出以下表达式:

执行力=动力*能力*保障力

⑴动力

恰如动力制约了中国航母、中国飞机的发展,动力也制约了学校管理者执行力的发展。动力强劲,学校可能蓬勃发展;动力衰微,学校可能迟缓发展;动力丧失,学校可能也就陷于停滞、丧失了发展,甚至随时崩溃。

⑵能力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对教师个人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201112月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出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标准。

作为学校管理者,其能力要求自然要高于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师的专业标准。可以借鉴清代名臣曾国藩用人的四条标准:德识学才,以德、识为主,以学、才为辅,是指道德、品行、操守,“是指眼光、见解,“是指学问、资历,“是指才干、能力、本事。

⑶保障力

古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都从各个不同角度说明了保障力的巨大作用。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这些保障力,决定了执行力的高下。许多方面,学校管理者只能是受者,例如学校管理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而在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配备、资金安排等方面,则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予以科学合理的调配、改良,使之渐渐符合管理者的构想。也有某些项目,是完全依靠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创新营造出来的,比较突出的就是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学校发展愿景的牢固树立。这些既是学校管理者执行力的保障,使用得当,也会为执行力提供持续的激励和动力。

3.学校管理者执行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2010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布,这为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国家的规划最终需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而无论是地方教育行政长官,还是学校的校长,常常对自己所带领的管理者团队的执行力表示出深深的忧虑。对于一所基层学校来说,让学校校长和上级主管领导对学校管理者执行力心生忧虑的,究竟有哪些地方呢?

⑴管理者团队缺乏凝聚力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管理者团队的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5]。凝聚的核心,从人物来说,肯定应当是学校校长,从理念上来说,肯定是学校发展的规划愿景,如果将二者结合一下的话,就是一位怀揣教育理想、肩负使命、追寻愿景、发展学校的校长。温家宝总理提出,要让教育家办学[6]。作为一所学校来说,校长应当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应当是学校的全体利益相关者共同认可的学校核心,而一旦认定,必然要影响学校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但如果这位“教育家”在一所学校仅仅任职三两年,即便具有超凡的领导能力、凝聚力,也是很难在学校发展上有所建树的。校长所能做的只能是做“火车头”,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的人治管理,依靠个人魅力来领导学校、带领全体管理者发展学校,难以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需求。这种管理方式,让管理者团队时时自身觉得“不靠谱”、“难把握”,让基层教师不知道学校的下一步会怎么走,会走向何方。

一方面核心飘忽不定,另一方面,管理者团队不稳定,这必然带来人心躁动,管理不实,难以到位。这种不稳定,主要有三种情况,一者,校长的每一次变更,都给管理者团队的组成带来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二者,校长的每一次变更,都给管理者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带来思想上的动荡和不安;三者,个别管理者借机拉帮结派,以致管理者团队成为蚁穴上的长堤、团状的散沙,导致学校时刻处于崩溃的边缘,执行力更是无从谈起。细数身边的学校,管理者团队,尤其是校长变更频繁的学校,常常被认定为“问题学校”。无论哪种情况之下的管理者团队不稳定,都会给学校带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动荡,都会使学校管理者执行力长时间处于低下的水平。

⑵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学校之间的管理者团队素质参差不齐,甚至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团队内部也是参差不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校级领导来说,多数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或是从本校提拔,或是从外校安排过来,但总体上是能上不能下,不论其素质是否跟得上学校发展的需求,通常都会继续留在这个岗位上,而不论其在校级领导岗位上的工作绩效如何。

作为学校管理者团队中的中层干部,往往由于在某一方面、某一时段表现得特别优秀,也或者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被历任主政校长提拔起来、积累下来,在一个岗位上一待就是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其中的许多人早已失去了上进的锐气、勇气和能力,从而沦为做龟驮碑、做和尚撞钟的处于被动状态的工作机器。岁月流逝,然而大量的中层干部并没有继续成长成为更加优秀的管理人才、教学人才,而是继续在熟悉而平淡的岗位上徘徊着。其中,不乏沦为固步自封、停滞不前、阻碍发展的南郭先生之辈,从而导致学校管理者团队中良莠不齐。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教育系统内普遍实施的选拔干部机制、干部任用机制、干部奖惩机制有关,也与个别学校的主要领导采用武大郎用人方式有关。落后的用人方式,导致庸者占位不出力、能者嘘唏不入围的现象。

⑶制度执行缺乏严肃性

制度是刚性的,然而,只要有一点点空隙,就一定有人想方设法去利用这个空子,为自己和亲近的人大开方便之门。这样的现象,在校内随处可见。举个小例子,在一些学校,中午食堂还没有开饭的时候,总是会有教职工,甚至学校管理者提前就餐;总会有个别管理者在课堂上接听手机;总会有个别管理者迟到早退。究其原因,还是督查流于形式,马列主义对人、自由主义对己,或者为了追求“和谐”而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采取放任态度,结果只能是冲淡管理权威,导致学校有章不依,制度执行缺乏严肃性。更有甚者,学校制度朝令夕改,让制度处于动荡之中,让全体教职工无所适从,处于混乱之中,无法谈起“执行”二字。

⑷管理对象的认同度过低

学校的被管理者,通常指的是基层教职工、学生和管理者自身。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认同度受学校文化环境、个人价值取向等多因素影响,只有被管理者产生了认同感,才能有效避免对立、不合作、恶意抵制等不利局面的形成。由于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低认同或者不认同,从而造成学校内部的不和谐、人际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必然导致学校管理者执行力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取得管理对象的认同是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师生之间,亲其师,则更加信其道。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融洽的关系、深度的认同,同样是学校管理者高执行力的必要条件。

⑸执行文化缺失

一些学校积极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但是,作为主要管理者从来不读书,把大量业余时间消耗在酒桌上、麻坛上;学校要组织参加儿童合唱比赛,学校安排教师全力负责,结果到成果表彰的时候,德育主任代替辅导教师上榜了;上级来检查教学工作,主任赶紧借教师的听课笔记抄写一通以应付检查;校园内还有孩子没有被家长接回家,而当天的值班领导早就下班回家了。凡此种种现象,在学校里,只要细心一看,总是比比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学校里的执行文化缺失严重。

执行文化即基于执行力的组织文化,是把战略目标变成现实结果的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它以结果为导向,以责任为载体,以检查为手段,以奖惩为动力。它与我们习惯的“人治”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人治”,所以我们上行下效、注重形式;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人治”,所以我们在执行规章制度的时候不够较真;也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人治”,所以我们的管理者时常可以为所欲为,随意侵犯被管理者的权益,而一旦自身的利益被侵犯,则马上高声叫嚷:“我被侵犯了”,从而不断侵蚀执行力的脆弱的根基。究其原因,还是执行文化缺失造成的。

⑹外部干扰过大

学校管理中,既要体现对上级制度的落实,又要体现校本特色的管理。但实际上,合乎学校管理实际的校本制度建设往往受制于上级制度,频繁的检查和框架式的评价标准使校本制度在心理上低人一等,无法理直气壮。社会舆论导向会对学校制度建设产生明显的迁移作用,如过高地要求教师行为、绝对化地以成绩判断质量[7]。作为管理者,要时刻注意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在兼顾校本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实现内外统一。学校组织孩子练字,本无可厚非,但是会有上级部门要查一查你是否乱收费了?是否占用孩子的其他学科时间了?是不是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了?规范,当然是好的,然而,统得太死,也就过度干涉学校的自身发展了。在如今,受到来自外部的各种干扰,实在是不胜枚举了。

二、学校管理者执行力的提升策略

在目前的体制下,校长任用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的,学校自身无法自主决定。而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面对执行力低下的局面,该如何有效提升管理者团队的执行力呢?从“执行力=动力*能力*保障力”的角度出发,笔者提出从执行力的三个因素着手,归结为六个字,即:通过“选”、“领”、“导”,提升执行能力;通过“督”、“促”,生产执行动力;通过沟通“顺”,保障执行效度。

1.选:选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这个“水桶原理”在学校管理者执行力提升中,尤为重要。它至少提醒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管理者团队的各个成员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团队的执行力;

水桶的最终储水量,还取决于水桶的使用状态和相互配合,同样,管理者团队的执行力水平还取决于每一个成员的工作状态、彼此之间的协作水平;


储水量的多少是动态的,目标设定储多少水,决定了用多大直径的底板、多长的木板,而不是储水量越大越好,同样,学校要选择适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管理者;

水桶的质量如何,还取决于各块板木板的合适厚度、彼此之间的密合程度、最牢固的提柄,以及日常使用中的及时维护等等,在管理者团队中,同样也需要注意努力打造“黄金搭档”,通过考试、考察、岗位竞聘等方式,选择合适的人进入管理者团队,量才使用,确保团队始终处在一个能够正常发挥管理功能的水平,提升管理者团队的执行能力。

2.领:以身作则,严肃执行学校规划

在管理上有句话: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强调建立制度、确立标准。而发展规划是学校校内的最大的“法”。作为学校领导者,首要的工作是确定工作思路,领导学校利益相关者描绘出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并以学校发展规划的方式将之明确下来[8];作为学校管理者,首要的工作就是妥善制定履职的工作计划,并在实践工作中严肃执行,确保学校发展规划得到具体的落实。

在学校发展规划的执行过程中,破窗效应[1]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有某一位管理者对落实规划、执行计划阳奉阴违,甚至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履职,就会陆续出现更多地管理者、被管理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将学校发展规划、部门工作要求置若罔闻,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学校呈现出衰败的乱象。《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学校管理者,在执行学校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以身作则,杜绝“破窗”的出现,以实际行动带领全体师生不折不扣地完成有关工作计划,杜绝虎头蛇尾、形式主义。

3.导:注重管理者培养

有学校将“雁一样的团队”作为师资培养的目标。在飞行中,每只大雁拍动翅膀,为跟随其后的同伴创造有利的上升气流,这种团队合作的成果大大提高了集体的飞行效率。每个中层干部必须同步“拍动翅膀”,除了必须将那些不拍翅膀的成员立即淘汰之外,学校还必须注重培养每一只“雁”如何去“拍翅膀”,如何掌握怎样的节奏、力度,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主动充当一段时间的“领头雁”,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执行效率。

学校必须注重所有管理者的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引导管理者树立优先意识,把更多精力集中到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上来;学会合理确定目标,学会授权,学会协作共进,学会节约时间[9]。学校管理者团队掌握了时间管理的制胜利器,必将给学校各项工作的执行带来巨大的改进。

4.督:科学评价

学校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到底怎么样,并不是拍脑袋、想当然、任其自然获得的。要得到高质量的执行,可以借鉴戴明环这个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

戴明环又称为“PDCA循环”,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

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Act——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认可或否定。成功的经验要加以肯定,或者模式化或者标准化以适当推广;失败的教训要加以总结,以免重现;这一轮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如图所示,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在PDCA循环中,一般说,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象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质量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在这个戴明环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评价贯穿了整个流程,用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执行的高质量。在学校管理中,严肃督查、及时评价是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执行的致胜法宝。

5.促:及时激励

康德说过:“快乐就是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总是期望全体教职工和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快快乐乐,也期望学校管理者能够快乐。那么,他们有什么需要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作为学校管理者,通常都是学校教职工中的优秀人才,他们更加期望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同时对于其他需求并不排斥。而对于各项工作执行情况的科学评价、充分肯定,正是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获得快乐,同时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加优秀的业绩。

6.顺:有效沟通,保障执行效度

学校管理者的执行力保障,可以分为硬保障、软保障两类。硬保障主要包括物资、设施设备、资金等等,而软保障则主要包括制度规范、人际沟通。其中,顺畅的有效沟通是减少阻力、形成合力、保障执行效度的关键。

在人际交流中,存在着“沟通漏斗”。沟通漏斗呈现的是一种由上至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因为漏斗的特性就在于“漏”。对沟通者来说,所欲表达的是100%,与团队成员说道沟通的时候却只能讲出80%,因为场所干扰、分神等原因,对方听到的最多只是60%,能听懂的部分只有40%,真到执行时就只剩下20%了。一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争取让这个漏斗漏的越来越少。

怎样才能提升沟通的效能呢?营销管理专家、财经作家李政权的建议是:把沟通漏斗倒过来[10],因人而异,区别沟通,着重沟通对方能听懂的40%和能执行的20%;采取多种形式沟通,抓住节点及关键点,反复强调;给下属们一定讨论的机会。在学校管理中,沟通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全体教职工大会、教代会、座谈会、个别谈话,网络公告、宣传栏、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等。在沟通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方式的有效性,同时还必须注意到沟通态度的合适性。需要管理者采用合适的态度,合适的场合、合适的语气、合适的措辞,来进行有目的的沟通,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获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介绍



[1]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1]张贵新.学校管理学[EB/OL].http://media.open.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6/xuexiaoguanlixue/nr/6.htm

[2]李晓衡,吴移谋.论高校执行力的提升[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3]梁荣桓,黄香琴,林国健.校长执行力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教育,2010(10)

[4]邓显昌.执行力三要素[EB/OL].http://hi.baidu.com/%B5%CB%CF%D4%B2%FD/blog/item/b38dad03d058e8057bec2cbe.html

[5]王晓华.执行力:校长治校之魂[J].中小学校长,2012(4)

[6]温家宝.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0-02/07/content_19382062_2.htm

[7]胡利红.学校管理制度缘何执行力不强[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1(12)

[8]孙军,程晋宽.学校发展规划的理论构架[J].教育导刊,2012(8)

[9]孙军.时间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10]李政权.如何有效沟通提升执行力[EB/OL].http://www.sino-manager.com/u/201283_38237.html

 
 
  • 标签:学校 管理 执行力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