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发表日期:2009-05-25

【摘要】本文实事求是地介绍了实施小班化教育给翠屏山小学带来的巨大收益,认真分析了当前学校亟需克服的几个困难:师资水平、经费来源、校舍不足,并对学校今后小班化教育发展的前景予以预设:着力于“化”的过程,即以“化”的严要求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化”的高标准全面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 

      一、翠屏山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背景

随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的教改实验搞得如火如荼,人们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教育的目标已从知识、技能的学习扩展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要求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这些目标的实现却受到现行教育模式——普通班额的严重制约!普通班额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阻碍课程改革的实施,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造成了生源锐减和教师的超编。为了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和解决生数锐减与教师超编的矛盾,推行小班化教育是必然趋势。 

      美国田纳西州1985~1989年施行的研究“学生教师成就比”(简称STAR计划)被杰出的哈佛统计学者莫斯代勒称之为“美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实验”。这个研究明确显示,学生在只有13~17个学生的小班中学习的效果,明显大于在23个学生的普通班就读的效果,而且其中的差异具有统计上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对我们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南京市自1999年开始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工作,江宁区教育局也期盼着能够对小班化教育开展探索和研究,然而,作为南京市新兴主城区的江宁区,近十多年来一直呈现出跨越式的高速发展态势,由此带来的大量的流动儿童弥补了因人口出生率下降而造成的本地学龄儿童数量减少的缺额,他们都进入到公办学校之中,“摊薄”了江宁教育的丰富资源,使得江宁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像南京市的其它市区一样大面积实施小班化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承蒙市区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翠屏山小学自2006年秋季开始在一年级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由此,翠屏山小学成为江宁区第一家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学校。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在师资、资金、建设、设施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让我们的学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历史为我们再一次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二、实施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巨大收益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地区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经验来看,实施小班化教育在成本投入上要比实施普通班教育投入得更多。我校在实施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增加的办学投入主要包括:师资数量的增加带来的人员经费支出(工资、福利、培训、办公经费)的增加,班级数量的增加而带来学校建设需求(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辅助用房、活动场地等)的增加,小班化教育的精细化、现代化的高要求带来的学校技术装备升级与维护成本的增加。详见下面各表:

      表①:人均费用支出情况

②:班级数量与学生人数变化 

表③:学校技术装备升级与维护的费用情况(以多媒体投影设备为例)

小班教育实验的投入增加了,但是由其带来的收益也是显著的,对于我校显得尤为突出。

    20069月,我校开始实施小班化教育之前,学校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关爱学校的人感到痛不欲生:

翠屏山小学地处江宁市区的边缘地带,创办之初曾经辉煌一时,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与周边先进学校的竞争中渐渐处于弱势,办学认可度逐年降低,尽管本市郊区内新开发的楼盘鳞次栉比,新入住的儿童却大部分择校进入实验小学、百家湖小学,本施教区内学生流失严重(见表④),学校生数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教师超编现象居高不下。

表④:师生人数变化情况  

教师的待遇包括节假日福利物品发放、奖金发放、外出旅游、外出学习、个人成长的机会等等,待遇的下降直接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除了现任教师积极性的普遍下降以外,还影响到干群关系的和谐、引进优秀师资的困难、现任教师成长的停滞等等。回顾往事,这个可怕的恶性循环,真的是让人痛不欲生。
 

       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翠屏山小学于20069月起开始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此后的几年中,前面所说的恶性循环渐渐淡去,而又隐隐现出了一个新的循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循环越发明显,让人欢喜。喜的是,周边社区和新入住的高素质人群对学校的发展前景非常关注,也非常认同,原来流失的施教区学生逐步回流。学校的成功转型,让我们学校有了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也让我们全体教职工切身体验到了“劫后余生”的大悲大喜。来自将军路一带高知人群子女几乎全部涌入本校中来,这既是对我们实施小班化教育的认同与肯定,同时,这一行动也极大地缓解了将军路一带群众强烈呼吁新办学校的压力,而这一切,首先是归功于学校实施小班化教育,没有小班化教育,我们也就无法从原先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无法感受否极泰来的幸福。
  

两个循环的鲜明对比再一次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小班化教育不仅充分满足了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确实是我校增强竞争力的法器,更是我校发展的难得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会,努力将学校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当前学校亟需克服的几个困难  
小发展小困难,大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随着学校小班化教育实验推进到三年级,办学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也愈发突出,主要有三大困难。这些困难如果不能得到尽快解决,那么学校几年来的努力将前功尽弃,小班化教育实验也可能彻底失败。  
第一,小班化教育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与教师现实水平之间的矛盾,使得师资的在职培训成为学校迫切需要完成的一大重任。国内国外,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告诉我们:“小班”,并非必然导致教育效果提升,能否得到实效,关键的一点是师资质量。而我们学校的教师原本都是从事普通班教学的教师,现在突然转轨从事小班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方法等方面都迫切地需要专家的指导,需要进行系统的在职培训,否则就是小班的教室、小班的学生,采用的仍然是普通班的教师、普通班的教学方法,不能真正显现小班化教育的优越性。  
第二,学额总量严格控制后,正常入学生数的快速增长导致收取择校生数量极为有限,使得经费来源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大障碍。小班教育的成本投入原本就高于普通班教育的投入,随着学校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声誉不断提高,有择校意愿的儿童与家长增多,学校本可利用择校生的收费弥补学校经费来源的不足。但是,因为小班化教育有严格的学额限制(南京地区小学每班的最高学额不超过28人),再加上来本施教区学生的回流,以及新迁入居住的学龄儿童的大量增加,他们占据了可接收学额的绝大多数,以致择校生难进校门,这几乎完全切断了学校的此项重要的经费来源。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新的经费划拨、使用机制,例如改变办公经费按学生人数下拨的方式为按班级数量下拨的方式,确保学校小班教育实验的正常进行。  
第三,班级亟待增加与校舍严重不足的矛盾,使得校舍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学校教学楼原来是按照636个教学班进行设计的,然而,当初的二期工程的综合楼并没有开工建设,所以,学校的一些专用室就挤占了教学楼的教室,但随着小班教学实验的推进到今年9月份,在撤并了数个专用教室之后,终于为一至三年级的小班提供出19间教室,为四、五、六共三个年级提供了10个普通班的教室,而专用教室的撤并,直接导致学校里有些必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例如学生阅览室就无法正常开放。因此,学校迫切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启动学校二期工程的建设,以解决校舍不足制约学校发展的严重问题。
 
所幸的是,我们学校上下同心,着眼未来,克难求进,在区教育局的全力支持下,正在将小班化教育实验持续、健康地推进下去。
 
    四、小班化教育发展的前景预设着力于“化”的过程
 
眼下,一些学校把小班化简单地理解为人数少、教学条件优。从生数来说,是小班了,再仔细观察,小班还是应试教育的老面孔:陈旧的课程体系,僵化的教学模式,被动地学习,单纯地传授,没完没了的作业。孩子放学回家,家长照样要督背课文、陪做作业、签字画押,穿新鞋走老路!严重背离了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初衷。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软件。小班化的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师素质。小班化教学之所以成为教育的亮点,是因为它以素质教育为背景,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教师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熏陶学生,师生在多向交流和探讨中共同感受合作的愉快。
 
历来教师和家长都认为,班级规模缩小(Class Size Reduction,简称“CSR”)给教师压力小,能使教师更多地注意单个学生,这样提高了学生成绩,也就提高了教师效率。事实上,在美国实施小班化教育中,“成功的学校往往把CSR与教师发展、教学提高以及对个人和资源的生产性使用结合起来”。
 
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列弗描述了德克萨斯州的有关改革实验。德克萨斯学区曾为五年计划(1989—1994)每年额外供给300,000美元,为16所小学改善学生成就和提高入学率。所有的学校都花费了有关经费,聘任了更多教师以缩减班级规模,但是到1994年,其中的14所学校的效能依然平庸。在这些学校里,教师仍然采用他们在普通班级规模中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这些学校尽管有巨大财政支持缩小班级规模,但学生成就和出席率仍然较低。然而在14所之外的另两所学校,学生成就和学生出席率却发生很大改观。列弗把上述结果归于两条成功的学校管理经验:
 
第一,这两所学校的领导工作目标重点在提高学生成就上而不是单一缩减班级规模。另外14所学校领导工作假设条件定位在学生成就提高是缩减班级规模的副产品,而这两所学校努力构建教师、学生和父母联合体,认为致力提高学生成就至关重要。
  
第二,学校本身遵循一种经济规律,带来了策略变革:他们开始采取单一变革,提高学生成就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创造学校社区满意感,用这种变革力量驱动其它策略,例如阅读和数学课程修订、新课程评价制度和教师教学方法训练。因此,缩小班级规模(CSR)本身不是终极目标,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成就;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这是保证小班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
 
学生成绩保证(Student Achievement Guarantee in Education,简称SAGE)1996年秋季由威州公共教学部授权威斯康星大学密尔瓦基分校制定并实施。这项计划以当年度入学的幼儿园和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一直持续到2001年。SAGE计划给予我们的启示有这样几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实施小班化的基础和难点;探索新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小班化教学成功的条件;充分利用小班化的课堂环境,把教室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库;小班化教学对需要特殊关怀的学生群体有显著成效;政府的优先发展意识与经济支持是实施小班化教学的保障。
 
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广泛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空间,  营造了参与的氛围,采用了开放的教学模式以彰显学生的个性,积极研究多元的评价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正如专家所言,小班课堂上缺的不是教育情境,不是活泼有趣的教学气氛,不是个别学生的主动参与;缺的不是表面的小班化,而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理论和策略
 
一言以蔽之,我们的目的就是以“化”的严要求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化”的高标准全面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在实施小班化的过程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理论还不是很丰富,所以在实践中仍然需要我们去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去探索、总结。作为全区第一所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学校,我们更需要对小班教育实验的过程倾注热情、科学筹划、坚持实践、注重积累,努力通过我们的实验,不断记录和总结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过程与经验,为今后大面积推进小班化教育提供学习的基地和借鉴的资料。据此,我们必须着力于“化”的过程,让“化”的过程成为小班化教育实验内涵不断提升的有效见证
【参考文献】
 
①陈岩、李正华,《小班化教学缘何难以实现》,《中国教育报》2006109日第3版;
②郭溪鸣,《小班化不只是缩小班额》,《中国教育报》2006411日第8版;  
③冯群,《美国小班制教改实验的启示》,苏州教育资源网,http://www.szerc.com/science/contentview.asp?contentid=989  
④张喜军、张民选,《SAGE计划与小班教学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期,第11页; 
⑤薛国凤,《关于中美两国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比较》,《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第42页;  
⑥李丽桦,《美国大力推动小班化教育改革》,《中外教坛:小学版》2004年第[font=calibri]0[/font]1期,第58页;

⑦谌启标,《班级规模与学生成就——美国“CSR计划实施述评》,《教学与管理199910期。

  • 标签:论文 小班化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