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09-05-25 阅读全文 (681)
2008年10月20日,我在南京的江苏饭店参加了由市小培中心组织的毛放教授关于小班化教育的专题讲座。讲座之初,毛教授提供了一份讲座菜单,请在座的各位教研员、优秀教师、学校校长自主选择讲座内容。菜单如下:
1、小班化教育的教育思想;
2、小班化教育的课程设计;
3、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组织的变革;
4、小班化教育的探究性学习;
5、适应小班化教育的教师素养的提高;
6、小班化教育的家小关系的建设。
最终,毛教授决定主要就1-4点展开讲座,而实际上主要是谈了第2点和第3点。现将下午谈的第3点中谈到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组织的重构”这一部分重点作以下摘录(以下用第一人称叙述)。
小班化教育教学组织的重构
提纲:
1、备课——知识、个案、空间、多媒体
2、上课——兴趣、分组、不守时、角色、方法、厚度
3、练习——多样、选择、互批与面批
4、考核——多元多次、自主、分制与等第
我提出:走进小班,小班要处处流淌着学习的资源,这个标准比较容易做到,上海当时是5万元/班的标准,用以组织资源,要让小班化的课堂教学像真正的小班。课堂教学重要时时体现人本化,对孩子的关爱要能够从孩子身上明显看到变化。
小班的课堂教学与大班的课堂教学怎么区分,怎么让别人看出小班的特征?
①备课——小班化教育的备课。我提出,不一样的地方,体现在四个备上:备知识、备个案、备空间、备多媒体。我比喻我们的老师,是杀猪的屠夫,把整体解析开来,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用多少时间来上。老师把教学放在认知上,很少很少顾及其他。他们重视把知识讲得又完整、又准确。如果不够完整,别人会认为密度、强度不够;如果有错,大家都会摇头,都会提意见,讲错是罪莫大焉。所以,备知识、完整、准确,是传统教学的强项。
如果我碰到这样的老师,备课完全完整、正确,我给他几分?我说给他三四十分。为什么?因为小班的备课,不仅仅是知识,更体现在后面三个备。
备个案。小班要名副其实,不要三十几个人,20——24,在这个幅度里。不要中国特色,这是自欺欺人。我老师要上课,是不是要被20——24份教案?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形而上学的理解,这不可能。我不知道南京怎么备课,我知道上海的备课思路还比较传统。我不是说传统的备课怎么样,而是讲如果是按照传统的备课,小班化教学怎么组织备个案?现在的备课基本上是四个备课链:复习——新授——练习——家庭作业。
比如在复习导入的时候,第几道题目:王小二、李小双……让一个个具象的学生在你面前晃动。为什么要具象?具象是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不是笼统的“学生”这个概念。家庭作业——哪类同学写第一类作业,哪些同学写第二类作业?请你写清楚谁谁,备课时,就是要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在跳跃。
你可以按照个体来备课,也可以针对类来备课。为什么要具体到王小二?解决王小二这样的孩子,乃至他这一类的孩子。
我曾经在上海对十所学校进行备课的统计。只看老师的备课本,对学生姓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学号为横轴,出现次数为纵轴,这样,我就可以知道每一个同学在老师的备课本上出现了几次,人均多少次,我可以找到中间线。得出一个规律,在中间线以上的孩子,学习就是比较好的,因为他经常得到老师的关注。那么在盲区的孩子怎么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多少年下来,我们都在这么说,但是没有把备学生由理论变为现实。小班在这问题上,是里程碑、工艺上的进步。如果小班化的教学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没有在备课时关注到个体,这个小班化就没有实现转变,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
我在很多发达国家,就已经看见,教育已经不是粗放、批量的生产的;现在随处可见的是精细化、个别化的教育,精耕细作。
备空间。人际位置的移动以及人际轨迹的移动。桌椅什么样排列,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要把它画出来,每个小组去几次,为什么要去?要写下来。师生位置要互换。什么时候要师生的互动、什么时候是生生的互动?人际移动,一定要有。例如,我在上海听一节英语课,双月牙型,我认为十分有利于英语的教学,看口型、活动等,开放,不会有任何障碍。位置经常变化,可以带来信息倍增,人际融洽、充满新奇、事半功倍的效益。老师可以在任何时候。走到任何一个学生身前或身后。所以,这种位置的设计,是一种精耕细作的教学设计。传统教学论,是不教老师这些东西的,92——94年我在横滨大学,学的就是现代教学论,我建议大家去读一读《现代教学论》,关注教学理论中微观的东西。如果教导主任、校长能有备空间的视野,就会更有利于看你这位教师预设与最终教学的情况。我听课,先记下你这个班级的座位,听课时观察你的每个孩子发言的次数,共多少次,一堂课下来,用坐标系来表达我的微格分析。分析盲点、盲区,扫除盲点、盲区。要让学生有话语权。
再比如说,我统计教师下小组的次数,每个小组几次。我经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在28分钟左右,下去巡视了,为什么呢?因为原来有人听课,他要下小组,力争关心到每一个小组。只要看到老师下去了,我就会两个眼睛像手电筒一样看他在看什么,有的时候我很失望,他在走马观花(表演——作秀式的巡视)。每一次教师下去,你的目标要清楚,下去要有所值。你不知道去干什么,最好不要下去。有的老师下去11次,我问他为什么下去?他说不知道:啊?毛老师,我下去11次啊?我还不知道呢?谢谢您帮我统计啊……有的老师知道自己下去干什么,很好啊!这个老师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下去干什么,这样的老师就很好,达到一定的认识水平。
备空间,就必须了解“中际效应”。有的老师讲:你不要以为我眼睛看这里,以为你在那边,我就看不到你啊?我也在看着你呢!其实这是骗人的,不可能的。每一个老师关注得最多的往往就是他眼前近处一定范围内的孩子,而教室内其他的孩子也只能是在老师眼角中出现,所以老师要游移、变动自己的位置,就可以使视野变得宽阔,可以关注更多学生。
备多媒体。你们不要对多媒体狭隘理解,不仅指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网络、课件、教具、学具、实物、人际、教室环境等。在我们研究现代教学论的领域,派生出一个新的领域——人际资源。其中有一个:学生与学生学习上的落差,是教学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中国地势东低西高,劳动人民就是利用资源来发电……学生之间的落差,是我们研究多媒体之间的一种资源。如课堂指导中的小老师,那么好同学是不是没有什么发展呢?这个观念是有问题的,好学生在辅导学困生时,获得了一种更为全面的发展,此举可以培养他的进一步理解、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解释能力、爱心、责任感。资源在这里实现了能量的转化。这个还不是我要讲的备多媒体的主干部分。我们中国老师走进课堂,和发达国家教师走进教室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师像赤脚医生,只有一本书。发达国家教师走进课堂,大多数带着一个箱子,箱子里是什么?是多媒体,有教学中可能呈现的各种东西。我们的老师进入课堂太贫乏了,很多都是去混课堂。同样一个有趣的是,公开课倒是很多,但是上完就带走了,好多小孩都没碰到。在外面我们看到的就是——老师说:我带来了一些礼物,一些东西,你们看不看?给你们三分钟。然后上课,上完后,你们喜不喜欢?那么放在这里一天,你们还可以继续研究。
可能很多学校在重视这个问题——小班的教室媒体。多年前我在上海推行小班化,很难。有人说:我们对小班化很感兴趣,但是没有钱能不能参加小班化实验?我说不行!没有钱就不要搞小班化,不是都要搞小班化的,条件不允许就缓一缓。上次我说:能不能把学校的教具、玩具这些当作流动的博物馆,轮流到小班的教室去展示?我在卢森堡看到,他们把量角器什么的,展示在没有学习到量角器的班级,孩子们提前几个星期就看到了这些东西,他们不断地问老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取得了解。在日本,在欧洲,很多地方是没有图书馆、计算机室、储藏室的概念的,资源全部在走廊,你用就可以用。现在,我不能理解为什么钱花掉了,媒体不全天候开放?这是一种浪费。为什么把东西藏在黑糊糊的储藏室?
②重点讲上课,主要讲显性的,可以看见的东西。现在很多上海老师愿意你来听课,听完以后不要走,把意见留下来。现代教学论有一个分支——微格分析。我对现在的教研体制的抨击是非常厉害的。有些教研员对小班的教师的课横挑鼻子竖挑眼,你进入小班时间比他早,你是专家还是他是专家?你干吗要听他的?现在南京市教育局对教研员的要求很高,教研员们今天也来听课,希望今后对小班化教学能够有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我认为第一个看兴趣。看兴趣点、兴趣面、兴趣厚度(持续时间)。我带8个研究生,就可以把你的课上学生的兴趣情况统计下来。用横纵轴来表示兴趣点、时间等。如此,我可以看清楚学生的兴趣走势。
我不要求每一个老师在每堂课上对24个孩子都做到很关注,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可以建议你哪几个点兴趣状态不够好,下节课可以关注。
第二个看分组。怎样分组?有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自由编组,“组”需要发挥帮助、示范、合作、竞争、互换角色的功能。“组”要经常变动,根据学科不同而编组常有变动。我提出的观点:小组学习要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有人问:你为什么要这么规定?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说,当时我这样提是没有道理的,是纠枉过正,是振聋发聩。但是,现在,如果你听小班化的课,一对一、一对二,小组的学习,占一半以上,一半我也满足了。
我们要对主体的学习进行研究,把全班学生的整体切成小块,来研究小块的针对性教学。小组学习不会学习,小组分组以后,怎么学习,怎么讨论?不会,要研究。这个需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安静地讨论,你讲我讲他讲,完了推选一个人出来,进行汇报。
我经常喜欢用流淌、穿透这样的词语。要流淌,要穿透。要时时能看见你小组、分组的水平和能力。为什么说要显性的?就是要流淌、穿透。我们进行微格分析,就是要让老师清楚自己究竟该干什么。
第三个,不要局限于“守时”。小教界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上课的时间掌握在一位老兄的手里,摇铃朋友配合得天衣无缝,摇完了,听课老师一看时间:40分钟没到,或者47分钟了。为什么要追求这种精准呢?很奇怪。明明32分钟就已经结束这堂课了,为什么还要硬撑着,没话找话,把40分钟的课堂上满呢?纯粹是浪费时间。课上完了,就是上完了,但是小班的教育还没有完。例如,我们可以大胆地问学生:还有8分钟,怎么办?看看、画画、休息,都可以,就是不要影响到其它班级就可以。不过毛老师有个小建议:每个同学都去找后面的老师,请他们帮你把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面批一下,他们可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哦。怎么样?
课上完了,但是小班的教育还没有完,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我一直期望着我们的老师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们呆在一起。在国外,没有老师的办公室,只有老师的休息室、咖啡室,教师在校时都是带在教室里,与孩子们在一起。我们现在教师赛课,经常是到别的学校,借班上课,我是不赞同的。老师怎么能够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了自己的学生,他怎么因材施教?怎么备学生?
毛教授的讲座因时间关系,戛然而止。在他的讲座中,也提到了上海的小班化教学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几所学校,例如,上海幸福四平实验小学。看来今后还要好好地多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