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09-05-25 阅读全文 (829)
关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所首创的一种理论。他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三个基本假设:
一、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二、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三、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像金字塔一样: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④尊 重 的 需 要
③社 交 的 需 要
②安 全 的 需 要
①生 理 的 需 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直感逻辑性强,易于理解。这一理论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明白以下几点:
①如果教师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而主要关心收入、舒适等等,所以只有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提高福利待遇等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激励效果;
②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拥有了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安全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在这一层次采用激励手段已经无法奏效;
③马斯洛理论的社交需求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教师的精神,导致对工作不满、情绪低落、效率低下。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等,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社交活动,实际上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的最低层次的需要;
④教师都有尊重的需求,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希望别人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肯定自己的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都是由于自身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可定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也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若这类需求不能满足,他们就会感到沮丧,乃至自卑。因此,对教师取得成绩,应采取公开奖励和公开表扬的方式。布置新任务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证书、在校刊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手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⑤自我实现是所有优秀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他们能够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有了这一层次的需要,他们解决问题能力就会增强,自觉性会提高,更加能够善于独立处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自我实现需求占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而在工作的设计中考虑适应复杂情况,尽力施展才华,把普通的事做实,把实在的事做新。
基于以上的五点认识,我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教师职业联系起来,就有了这样的一张图表:
需要层次 与教师职业的关联 激励策略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优秀教师的追求 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④尊重的需要 普通教师的正常需要 营造氛围,关注进步
③社交的需要 所有教师的最基本需要 充分保障,民主管理
②安全的需要 适当关注
①生理的需要 适当关注
在这一张图表中,目前我所最为关注的就是在基本满足普通教师正常需要的基础上,如何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营造空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南京市教育局积极开展学习力提升的研究,江宁区教育局积极开展友善用脑的研究,包括江宁区学习节活动的开展,都是围绕着学习而来的。我个人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首先必须提升教师;优秀教师要完成自我实现,就必然离不开持续学习。因此,我对如何提升小学教师的学习力问题比较关注,近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小学教师的学习力,进而为优秀教师的自我实现提供机会和平台。<待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