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发表日期:2009-05-25 阅读全文 (2659)

    小学生礼仪行为规范是儿童树立人际关系准则的起点,是由生物人发展成社会人的必修课,是培养公民素质、落实行为规范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以其经学为主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儒家的经学是以“礼”和“仁”一以贯之的。这样,“礼”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根本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西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1]。无论对于国家、社会,还是对于个人,“礼”都是不可缺少的[2]。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礼”客观地存在于中国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千百年来潜移默化、人人遵守的社会规则。孔子的“为国以礼”、“不学礼,无以立”,荀子的“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都从不同角度充分说明“礼”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中国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中国传统礼仪的熏陶和规范,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中国传统礼仪的种种规范。 

    一、“德”与“礼”

    小篆体的“德”,从“彳”,“彳”谓行动之意,而“十目”系古“相”字的写法。故,“德”其本义为:心中生相而得(德)之于心,外现于行。

    “礼”,繁体写作“禮”,从“示”。而“示”是奉祀之神,“豊”是奉祀行礼之器,而“礼”就是盈满祭器而呈以祀神,是事神致福的实际行为。人们进而将人类行为的规范称作“礼”。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宧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在古代,“德”是指用“礼”的规范约束情感欲望和言行举止后所达到的理性状态[3]。在今天,“礼”成为“德”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发[2001]15号)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为基本道德规范。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知道起码的做人道理和从小学习做人的“基本功”,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礼”成为德育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二、“礼”的基本内容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礼”是指“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今天我们所讲的“礼”,应以建立现代法治社会和安定有序、高度文明的社会为目标,大力提倡基本的人伦规范,大力提倡文明礼仪,大力提倡法治精神。其核心思想应该是“尚礼守法”,主要内涵包括:孝敬谦恭、文明礼貌、遵纪守法[4]。

    2004年发布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此后,紧接着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共10条,其中有3条涉及到礼的要求,《小学生行为规范》作为具体指导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共有20条,准确切合了《若干意见》的要求,其中有12条显然属于礼的规范,这12条具体要求是:

    1、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

    3、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4、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5、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

    7、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嫉妒别人。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

    10、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参加活动守时,不能参加事先请假。

    1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课间活动有秩序。

    12、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1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队的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合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观察,勤动手。

    18、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守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乘公共车、船等主动购票,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在余下的其他条款中,也能够看到“礼”的要求。如:“遵守交通法规”显然属于守纪守法的范畴,也属于礼的要求;“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显然和“非礼勿听、非礼勿视”的古训相切合。一言以蔽之,《小学生行为规范》提出的绝大多数具体的行为要求实际上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礼的规范和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在新时代的具体行为规范,是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礼”的教育与传承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儿童启蒙教育的传统,而在蒙学读本《三字经》、《弟子规》之中,礼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如《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首孝悌,次见闻”;《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都对儿童的行为规范、礼仪教育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时至今日,在中小学,应试升学的压力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为了升入好一点的学校,常常将应试放在第一位,其它都放诸一旁:小学生忙于学习中学的内容,因为升入好的学校要凭分数说话;中学生忙于学习大学的内容,因为高考要拼比文化成绩;结果到了大学以后,往往顿时陷于茫然,应当在小学就学到的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等“基本功”,此时却成为基本素质的一大缺失。这警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儿童的“礼”的教育。 

    礼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它倡导用礼来完善人性、塑造完美人格,用礼的教育和传承来化成人性、化成天下,其教育宗旨侧重于对礼内在精神的学习和人们道德品质的提高。从广义上说,礼教是依靠教化而实施的风俗习惯与伦理道德,其目的是通过“礼”的传播与承继以化成人性,化成天下;从狭义上说,礼教是指“礼”的普及、传授和教育,包括礼仪的传播和实践,以及礼义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5]。以礼教化民众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修养的有效方法。礼能使人具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素养而变得高雅,亦能使人通过尊重他人最终赢得他人的尊重[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一度以偏概全,将礼教视为封建糟粕,将男尊女卑等封建落后思想全都加在孔子及其礼教上,掀起了全民批孔、反礼教的“文化大革命”,而结果是以失败告终,给我国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人伦秩序、经济秩序造成了巨大破坏,直接导致人们基本道德准则的严重失范,在学校则表现为教育与实践的严重背离,学校的德育考评也流于形式。以“三好学生”的评选为例。三好,系指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全面发展,加上最近这几年,又不断有新的说法加入进来,例如提出“五育”,也就是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名称仍然沿用“三好学生”的称谓。实际上是这样么?我们所熟知的,在中小学校,学生的文化成绩被提高到空前的重要位置上来,成为评选“三好学生”的最重要条件的条件,也是绝对的硬性指标。文化成绩是可比的,而操行等地如何区分高低呢?在这种情况下,德育的重要性被淹没了。对德的考察,在许多地方,变成了西方民主式的选举:同学举举手、教师点点头,大家都认可了,就是德行过关了,也就具备了当选“三好学生”的德育条件。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在伟大祖国日益繁荣、融入世界的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素质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随之而来的新课程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时,以礼为重要内容的德育已成为全民族关注的重要话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提出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7]。

    在小学生中积极开展“礼”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礼仪教育的整体效应,固然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但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和家庭,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则是学校,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主导作用不可忽视。仅就礼仪教育实验本身而言,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确定礼仪教育内容及其具体目标,积极探索和落实礼仪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施教者进行再教育提供指导和督促。明确要求教师依据小学生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提出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教育要求,依据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情感因素,开展“导学、导思、导行、导评”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识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开展“礼”的教育,必须依靠师德高尚的教师,只有尚礼之师才能培育出尚礼之生。育德者,须自身有德,方可以德育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温总理对教师个人修养的特殊要求[8]。要提升儿童德育工作的实效,必须大力提升师德水平。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言行仪表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搞好礼仪教育,必须抓好抓实师德建设,倡导教师注重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同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小学生礼仪教育要点》,以便教师掌握礼仪主题教育或渗透教育的尺度,做到心中有数地教书育人。 

    四、多管齐下,“礼”帜鲜明,切实提升小学德育实效性 

    1、明确规范,“礼”帜鲜明地教书育人。我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告诉我们,必须在教书的同时,不能忘了育人;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如何“育”?首先需要明确规范。将学校管理规范、师德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都张贴在显眼的地方,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习,让师生们每天都可以清楚地知晓各种规范的要求;通过学校橱窗、电视台、校园广播、门户网站、学校报刊等媒体,不断强化,将这些刚性的规范,深深地根植于师生心中。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和榜样示范,以礼育礼,以礼育德,用师德去影响生德,用师德去教导生德,杜绝强迫性的、压制性的道德说教和灌输,变儿童的被动、被迫接受为主动地、潜移默化的有效学习。

    2、加快礼的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有机整合各学科教学中的“礼”的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课程整合提升“礼”的教育的实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进入小学课堂,将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在小学重点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小学生德育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德育工作并非仅仅利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就能做好的,还需要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社会实践课、晨会等课程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德育蕴藏在各门学科之中,关于礼的内容,实际上在其他课程中也有涉及,例如小学音乐课程中的经典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小学语文的经典课例《将相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处处可见礼的影子。作为礼的课程建设,有必要将这一系列内容进行科学整合,系统地、有目的的利用班队课、品德课、晨会课对儿童进行指导和教育,并且明确提出要求教师们在其它的有关课程中也恰当地给与应有的关注和指导。南京市翠屏山小学对小学生应知、应行的礼仪常规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了自己学校的《儿童礼仪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紧紧把握这样几个原则:有序(充分考虑儿童年龄特征、年级特点)、有别(学校、家庭、社会各有侧重)、有利(贴近生活、尚礼者得礼)、有评(评比常规化)、有奖(争当礼仪之星,是“三好学生”的必备条件)。学校将专项认知和行为目标融入具体的主题活动之中。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力求“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从最基本的做起,如召开《学会道谢和道歉》、《打电话》等主题队会,在全校展示观摩,然后各班自行设计、组织主题活动,德育处予以指导。这样“一点一议”,小而实的主题活动应运而生。这样用典型课例引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教育的实效性也得到根本保障。翠屏山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地方课时,有效进行礼仪教育,规范小学生礼仪行为,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效养成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

    3、规范、强化纪念日的礼仪活动,在仪式中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若干意见》提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仪式也是一项重要的德育活动,通过各项仪式的严密组织、规范程序、严谨事实,来扎实提升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营造氛围、多方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目前,德育工作在小学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例如,我们设有专门的德育处,有着专门负责德育及各项管理的班主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专门对德育工作人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期望借此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然而,就各个学校来说,要保证德育的有效性,还需要在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统一共识,积极营造“尚礼”氛围。尤其是要在学校积极营造尚礼氛围。

    创设尚礼的教育氛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氛围的感染和感召下,自然形成行动的约束力。为此,学校组织报告会,讲解“礼仪教育要点”,提出教育要求;将“礼仪教育要点”印发给各班;按年级将礼仪的具体要求分解为各种专项认识和行为,系统地进行专项认识和行为训练;学校统一有关礼仪语言和礼节,作为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学生统一使用和行为的标准;推选礼仪好少年当升旗手,并在国旗下演讲;广泛开展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设立文明礼仪督察岗,通过文明小标兵的评选,通过改革“三好学生”的评选办法,通过学校各种媒体,积极倡导文明礼仪,树立标兵,用文明礼仪之风气进一步浓郁礼的氛围。这种教育氛围的创设,无疑对学生形成礼仪认知和行为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5、抓反复,反复抓,扎实提升德育实效性。实践证明,礼仪教育工作的成效显露较快,但是稳定性不够,极易迁移,若抓得不紧,不采取必要的监督激励措施,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淡忘,也会从整体上慢慢失去成效。学生出现反复性特征,也决定着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教育。因此,礼仪教育要持续地开展,才能保持原有的成效,并会取得新的进展。

    首先要认识到行为反复的必然性。礼仪教育目标并不高,通过主题活动学生易感染、亦能接受,而且见效快,但学生显露一段时间,又容易忘掉,有时无意识地出现反差。当老师找其谈话,马上又能意识那种反差行为的不对,这符合学生易显易露也易迁移的特征。学生出现的反复,正说明一个人的品德形成需要的一个过程。作为教育者,就要注意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注意过程中的反复教育。

    其次,要反复宣传。利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橱窗、校刊等媒体,进行礼仪教育方面的宣传,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突出目的性,形成系统性,用不同形式组织“礼仪”行为展示和评议,反复宣传,不断加深全体师生对礼仪教育的认可程度,并自觉养成尚礼的行为习惯。

    再次,要反复强化行为训练。学生品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多种教育途径,多种教育因素都可以对其发挥作用。对学生的有关礼仪通过强化训练,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如:上下课前后起立动作及用语、上下楼梯右行慢走、排路队出校门说再见等。当然,有的强化训练方式是不一样的,如设立校级礼仪监督岗,学生愿意上岗,但上岗前必须进行一段礼仪规范化训练,因为礼仪监督员自己的行为也是其他学生的榜样、楷模;学校定期开展评选活动,广泛开展礼仪之星的评选,将礼仪之星作为“三好学生”评选的必然条件。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开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走向深入,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抓好小学生的礼仪教育,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各项要求的核心与主要纲领。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等一批小学在礼仪教育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再树礼的旗帜,吸收其重教化、讲道德的精华,摒弃旧礼中束缚个性、不思进取的糟粕,取精用宏,使它更合乎国情、世情、校情,进一步抓实少年儿童的养成教育、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

--------------------------------------------------------------------------------

[1] 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学林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2] 荆惠民,《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5页

[3] 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学林出版社,2008年,第58页

[4] 荆惠民,《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5] 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学林出版社,2008年,第235页

[6] 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学林出版社,2008年,第199页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

[8]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温家宝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来自中国政府网,2009年1月4日

 

  • 标签:德育 论文 尚礼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