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发表日期:2009-08-25 阅读全文 (3898)

   早晨在办公室,看了网络上摘自《基础教育研究》的一篇文章,觉得应当转载下来,留作日后慢慢体悟。(以下均为转载)

      笔者近日阅读了一篇题为《窗户与镜子的不同》的文章,感触良多。文章如下: 

      一个富有的银行家脾气非常暴躁,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惯,感到生活没有乐趣。一天,他听说附近住着一位大学士,生活简单而幸福。银行家便去拜访他,希望从他那里找到快乐的秘诀。

      银行家自恃有钱,态度骄蛮,一进大学士的门就不停地抱怨妻子不够体贴、孩子不够尊重自己、员工不感激自己,诉说自己如何富有,如何劳苦功高。

      学者早就看出他不快乐的原因,正苦于没有适当的方式向他说明这个简单的道理。突然,窗外传来儿童的欢笑声,学者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默默地听完银行家的话,学者拉着他来到客厅窗前,问:“透过窗户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见男人、女人和几个小孩。那些小孩在玩耍……”银行家说。

“很好。”学者又拉着他走到客厅的另一边,这边墙上挂着一面镜子。学者问道:“告诉我,你在镜子里面看到了什么?” 

      “当然是我自己了!”银行家不耐烦地回答。

      “有意思。”学者意味深长地说:“窗户是玻璃做的,镜子也是玻璃做的,唯一的区别是镜子的玻璃上加了薄薄的一层银。可仅仅因为多了这一丁点儿银,人们却再也看不到别人,只能看到自己了。” 

      当事业上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时,或是拥有财富之后,就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份财富,究竟是一个使自己能看得更远的高台,还是一个竖在眼前只能看见自己的镜子?(摘自《中外管理》)

      我们的校长又何尝不应如此呢?当自己拥有了权力之后,也应当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份权力,究竟是应该让它成为一个使自己能看得更远的高台,还是应该使其成为一个竖在眼前只能看见自己的“镜子”?自己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是应该站在“窗户”前,还是应该站在“镜子”前?

      当下,在一些学校中,有些校长由于自己错误的管理理念,已俨然成为“统治者”,多了“官气”、“霸气”和“傲气”,少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平易近人的亲和力,以至于在校园内教师看校长都必须得“仰视”。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其也总是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的官相,听不进一点儿反对的声音,大小事务由自己一人说了算。试问,这样的校长难道不正是文章中的那个“非常暴躁”、“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惯”的“银行家”吗?看不到别人,只看到自己,其结果也只能是本校所有的老师“感到生活没有乐趣”了。


      学者说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呀!是呀,同样是玻璃做成的,但因为有那么一丁点儿银,就会造成天壤之别!笔者以为,作为校长,对内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对外代表学校的形象,手中是有份权力,但同时肩上也有份责任;自己是管理者,但也是服务者。因此,校长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站在镜子前,不能只看到自己却看不到别人,而应该站在窗户前,只有这样,才会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使所有的老师(包括校长自己)真正找到快乐的秘诀。那么,校长如何才能真正站在窗户前呢? 

      首先,校长应该具有平等意识。平等是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平等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稳定。因此,校长应该把自己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不应该有特权。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校长应刻意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教师,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以民主的方式处理学校任何大小事务,让学校管理民主化、透明化,让学校的“生长圈”充满温情。

      其次,校长应该树立服务意识。校长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校长的服务意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要素。校长应该正视教师的合理需求,把自己定位于“教师需求的满足者,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上,服务于学校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教师终身发展提供机会,使学校获得更大发展后劲。相反,在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校长高高在上,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起来,自然也就不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了。

      其三,校长要有极强的亲和力。亲和力,就是不能以自己的职务和权力而凌驾于别人之上,不能动不动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应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例如,校长应该对教师知冷知热,对教师的苦乐悲欢都能了然于胸:教师生病了,校长安排人替他上课,送他到医院治疗;教师过生日了,校长不忘送上诚挚温馨的祝福;教师犯错了,校长能够坦诚、和蔼地帮助教师分析原因;教师的孩子到了入托、入学的年龄,校长能够跑前跑后帮助联系学校……这样的校长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所有教师的欢迎和爱戴,自然也就能够让所有教师“感到生活有乐趣”了。

      其四,校长要善于倾听。伏尔泰曾经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无庸质疑,多倾听,校长便能广开言路,博采众长,能集思广益;多倾听,校长就可以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了解信息,就能够清楚地知道学校的真实情况,如学校的管理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困惑,教师有哪些真实的内心感受,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中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的地方等等,也只有在了解这些真实情况的基础之上,校长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从而为学校的正确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五,校长要会换位思考。美国文学家切斯特菲尔德曾说过:“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在校长与教师交往的社会中,出现矛盾、摩擦、误会等等是避免不了的,一旦出现了上述现象,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宽容、谅解他人,多一些涵养,少一些急躁。同时还需要善于体察他人的心境,让温馨、祥和、慰藉使之融化人生达到沟通心灵的效果。校长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广大教师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因为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 

      其六,校长要能够包容教师。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工作过程中,教师们偶犯“条律”也在所难免。对此,校长不要“咬”住不放,更不能无原则地加以放大,上纲上线。否则,不但不利于学校的工作,而且更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这就要求校长要能够宽以待人,有容人之量,一定要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下结论。即使需要批评也要就事论事,有根有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例如:当老师偶尔因为私事来晚了一分钟,校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只需善意地笑一下;当年轻老师在工作中表现出急躁、马虎时,校长可以拍拍他的肩提示一下:你要认真哟;当下属没有做好你安排的工作时,可以先表扬他所付出的努力,然后再告诉他怎样去做或者干脆和他一起去做……当然,这种包容不仅仅包含宽容、体谅、民主,还包含接纳、协调与融合。可以这么说,校长的包容不但能让教师感到幸福,“感到生活有乐趣”,而且同时也会使其产生不竭的工作动力。

      窗户和镜子的不同就在于那么一丁点银,也正由于这么一丁点银,就会使站在它们面前的人看到不同的风景。笔者认为,校长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想找到真正快乐的秘诀,并使所有教师“感到生活有乐趣”,就必须站在窗户前!

 

  • 标签:读书笔记 转载 
  • 一苇(游客)每个人都能站在窗户前,那将欣赏到多少美丽的风景啊!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