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孙军
(南京市翠屏山小学,南京市江宁开发区通淮街20号,211106)
[摘要]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德育内容,需要措施到位、活动多样,通过氛围营造、德育活动等多种途径,扎实开展工作,力求取得实效。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
近年来,“疆独”、“藏独”不断寻衅滋事,试图分裂中国,制造了 “3?14”拉萨打砸抢、“7.5”新疆暴乱等事件。放眼世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中东、非洲动荡不定的局面,无不与未处理好民族问题有莫大的干系。中国要稳定持续发展,自然尤需警惕民族问题发酵。
遏制民族分裂,亟需从小学开始,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做好民族工作,要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56个民族,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早已传唱得家喻户晓,如果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石性课程得以顺利推行,假以时日,民族团结的意识必将深入人心,平等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意义
1.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严肃的内容。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1%,民族自治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4%,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是经过长期交往融合形成的相互依存、多样统一的的民族共同体。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也是一项内涵丰富、政策性很强、具有一定敏感性的工作。
2008年11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发布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该纲要明确指出应当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民族常识教育活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2.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单一种族国家的爱国主义不同,必须要经过骨肉爱---乡土爱---民族爱---国家发展的四个层次,由此,我们必须要经过多个层次的情感经历,才能走向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爱,即在“祖国爱”与“乡土爱”两个层面之间有一个“民族爱”的层面,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还需要尽可能地多方面了解本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只有经历了对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才能真正达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层面。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引导儿童达成“民族爱”的重要途径。
3.是国际上通过学校教育而培育国家统一意识的新趋势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强调民族和睦、文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为了保持国内安定,在形式上举起“反对种族歧视、实行民族和解、和睦”的旗帜。如美国对印第安人、黑人等种族的人民由屠杀、歧视、隔离转变到“容忍、共存、交流”;澳大利亚对土著人的政策转变也与美国大体类似;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初期,社会上曾兴起排俄和其他民族的思潮,引起了哈国内的社会动荡,后来哈国政府制止了这股错误思潮,使国家得以安定。这些国家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方面都是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都开民族文化课,要求各民族学生从小了解本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语言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国家的民族、宗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培养各民族学生共同相处、交往的素质,并把各民族学生学会和睦相处作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本国多元文化的教育、交流进而形成国家统一意志,成为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各国培育国家统一意识的新趋势。
4.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汉族与其他民族人口对流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务工人员也在大幅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关系到国家的长久稳定与统一,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内和各民族、外防渗透的重要武器。
2009年“6.25”广东韶关旭日玩具厂二人死亡、百余人受伤的恶性群殴事件,与当事人和当地领导没有充分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意识淡薄关系密切,此事被个别网民恣意捏造事实、夸大宣传,成为“民族对立事件”,被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成为“7.5”新疆暴乱的导火索。新疆暴乱破坏了国家稳定,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严重影响了新疆和全国的社会事业的发展。此事再次警示我们民族团结教育刻不容缓。
2009年5月,教育部、国家民委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各地中小学要按照《指导纲要》的要求,按规定的课时安排教学,例如在小学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同时要求,将各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可以明显看出,在小学阶段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的、紧迫的要求。
二、实践
1.认识到位,浓郁氛围
认识的深度决定行动的力度。曾经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这样的认识显然严重背离了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要求。不论是民族地区,还是汉族地区,都要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使各族儿童从小接受民族团结常识教育,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整体意识,防止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大汉族主义或大民族主义的滋生、蔓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了正确的认识,学校必然会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如何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学校在走廊墙壁上建立民族大家庭文化墙,集中展示各个民族的服饰、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等民族特色,让每一位过往的孩子随时可以驻足阅读;学校在校内道路的命名中,也引入民族团结的教育元素,如郑和路、铁木真路等,不断向每个孩子昭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每个民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在学科教学中,学校也积极引入民族元素,例如将黎族竹竿舞列入体育活动项目中来,将民族服饰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学校通过种种措施,从课堂到课外,用浓郁的教育氛围,对儿童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可以不断提升全体儿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各个民族的文化认同,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每个孩子的心间,让中华民族的概念深植于每个孩子的脑海里。
2.措施到位,确保落实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要求措施到位,要定计划、定教材、定课时、定教师,并给予充分的各项保障。2004年,教育部与国家民委印发《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翠屏山小学作为江苏省民族团结教育试点学校,在多年实践中,始终将民族团结教育定位为德育活动课程,利用地方课时,采用《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等读本,全校由一名专任教师对三到六年级儿童进行教育,采用民族知识演讲、民族团结故事会、讲座等形式,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开展专项教育。由于学校措施落实到位,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同年5月,南京市教育局、民族宗教局共同在翠屏山小学召开民族教育教学现场会,向全市普及推广翠屏山小学的办学成功经验。
3.立足课堂,教育到位
了解和熟悉民族常识,是小学生道德素质的一项内容,更是民族团结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立足课堂、教育到位。课堂作为民族团结教学的主阵地,由于容量大、课时少、间隔时间长,不宜给儿童留下深刻记忆。这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可以采用课前预习、小组搜集资料、课堂师生互动等方式,将课堂向课外辐射,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的实效。
4.活动引领,形式多样
民族团结教育,是德育知识的教育,更是爱国情感的培养。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获得优良的教育效果。例如美国、澳大利亚,通过提供的图书、活动和文化设施,促进各民族学生间的交流,从心理上增强各民族学生间的平等感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培育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国家在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做法,很值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每年的五月是民族团结教育月,学校结合“六一”庆祝活动,开展民族服装秀、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增进儿童对各个民族的了解和尊重,强化民族团结意识,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今年8月,莫拉克台风重创台湾,给台湾民众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伤害。翠屏山小学恰巧就有一位来自高雄重灾区的小朋友。学校精心组织了师生赈灾捐款活动,请来自高山族地区的小朋友介绍台风的灾害,请红十字会的同志宣讲中华民族相互帮扶的优良传统,短短时间收到捐款9693元,在第一时间送达宝岛台湾。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
三、思考
1.提升师资
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师资水平。由于该项教育政策性强,有一定的敏感性,学校宜采用教师“广泛参与、重点宣讲”的方式,由专职教师进行专题教育,从而确保教育的生动、鲜活、准确,充分保障教育的质量与成效。采用专职教师授课,也便于教师自身的再教育、再提高,确保思想与内容与时俱进,确保教学呈现方式的儿童化、现代化,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专题教育的实效。
2.广集资源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可用的资源,如语文、品德教材中的内容,如清真餐馆、朝鲜泡菜、维族葡萄干,或许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其他民族的儿童与家庭,等等,这些都是随处可见可用的资源。同样,我们许多教师和孩子也常常有机会走入民族地区,带回了许多民族风情浓郁的纪念品、纪念照和快乐的回忆,学校宜利用校刊、校园网等平台,充分整合与展示这些资料,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整体提升民族团结的实效。
3.形式宜活
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教育形式宜活泼多样。千篇一律的说教、枯燥乏味的陈词滥调是无法引起儿童足够的注意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因材施教,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将鲜明的教育与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戚甫娟,“加强学生民族团结和‘四个认同’教育研究”,《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2.阿布都,“为什么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11期
3.云南省教育厅,“三个到位是开展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重要保证”,《中国民族教育》,2005年第1期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