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发表日期:2010-10-11 阅读全文 (249)

智慧的发展(要点摘录) 
[美]斯顿顿伯格    鲍威尔  Sternberg & Powell 
     
全文试图对有关智慧发展的问题作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一、智慧的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 
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关于智慧本质的观点: 
智慧是对生活中新问题、新情境的一般适应能力。 
三个主要因素: 
(1)言语智慧  verbal intelligence 
(2)问题解决  problem solving 
(3)实际智慧(实践智慧)  practical intelligence 
倾向:人们认为随着年龄增长,智慧中的感知运动(perceptual motor)成份逐渐减少,而认知成份逐渐增加。 
 
二、智慧的外显概念 
理论包括:行为主义或学习理论、心理测量学理论、皮亚杰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一)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智慧概念 
      桑代克、布雷格曼、科布、伍德亚德( Thorndike. Bregman. Cobb  & Woodyard)的表述: 
      我们提出并要捍卫的假设断言:从本质上来说,智慧操作的较高形式与那些仅仅是联想或联结的形式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依赖于同样的生理联系,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前者需要更多数量的这种联系。根据同样的理由,我们可以说,一个人高于或优于别人,他们的差别归根到底不是前者有一种新的生理过程,而只是他有大量平常的联系。 
 
1.    加涅(Gagne)的学习层次理论 
联想学习的八种类型(层次):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多重辨别、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层次中的每个水平,都为更高水平、更复杂的学习形式提供了基础。他说: 
学习之所以对人类智慧发展有贡献,是因为它的作用是累积的。儿童从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水平的进步,并不是他获得了一个或一打新的联想,而是因为他学到了一组有序的能力,这些能力通过分化、回忆和学习迁移过程,以渐进的形式相互依赖着。(累积学习理论 )  
2.    中介理论和智慧行为性质上的质变 
昆尼(Kuenne).肯德勒(Kendler) 
  语言一般被认为是行为的中介者——尽管不是唯一可能的中介者。 
(1)肯德勒的技能水平理论: 
存在着两种“质”上不同的相互竞争的机能水平,即先发展起来的联想水平和随后发展起来的更具选择性的认识水平。 
  (2)怀特的认知机能时间堆积理论: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出现在5-7岁,从动物性的学习转变为人类的学习,转变完成之后,联想学习的过程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同时年龄较大的儿童开始建构认知或者说概念的加工过程,即他们产生了我们通常称之为思维的过程。 
    这两种过程在比较成熟的儿童及成人中,作为平行的两个层次共存着,堆积在一个相互竞争的等级之中。 
    在怀特看来,认知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从完全以学习理论中的联想为特征的行为到思维的质的转化过程,它不能仅仅靠刺激-反应联接的形式来解释,而是代表了机能的一种新水平和新类型。 
   
(二)心理测量学的智慧概念 
1.    高尔顿Galton,F.)的研究传统 
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提出(1883)辨别能力高低的两个一般品质: 
(1)劳动的能量或潜能 
(2)对物理刺激的感受性 
 
2.    比纳(Binet,A.)的研究传统 
(1)高尔顿的理论和研究室出自纯科学的考虑,而比纳等人的理论和研究则出于实际教育问题的需要。 
(2)按照比纳、西蒙的观点,智慧型思维包括:方向(direction)、适应(adaptation)、批评(criticism) 
    方向:知道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完成之。 
    适应:指个体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队策略的选择和监控。 
    批评(或控制):是批评自己思维和行动的能力。 
(3)推孟(Teaman),斯坦福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斯坦福—比纳智慧量表;三个关键性概念:实际年龄、智龄、智商(IQ)。 
(4)韦克斯勒:成人智慧量表、儿童智慧测量量表 
 
3.    斯皮尔曼的研究传统 
  (1) 斯皮尔曼(因素分析的创始者)提出“二因素理论”: 
  一般因素,存在于所有的智慧行为之中; 
  各种特殊因素,各自与特定的任务相关联。 
(2)瑟斯顿,提出一种包括七种基本心理能力的理论(群因素) 
(3)吉尔福特,提出每一种智慧作业都需要三种要素:操作、内容、和产品,画成一个立方体图,共120个因素。 
(4)伯特,提出人类智慧五个等级水平的模式。 
(5)弗农,提出层次模式  
   
4.    心理测量学的概念和智慧发展 
    (1)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因素数量的变化 
在不同年龄阶段,构成智慧的能力——因而也即是因素——的数量发生变化,支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持“分化理论”。尽管这种分化即可能随年龄发展而越演越烈,也可能逐渐偃旗息鼓,但前者一般为更多人所接受,并且也显然更为可信。 
(2)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各因素的关联或比重的变化 
霍夫斯托特(Hofstaetter): 
    “聪明儿童”这一术语在最先是指活泼警觉的婴儿,在三岁时指难对付的儿童,而在整个学龄阶段,它的内涵更不相同。我们说“智慧”的发展,实际上指不同内涵模式的转换,而不是一种单向的生长。当应用于不同年龄儿童的测验确实反映了“智慧”的意义时,测验成分的变化也就同时表明了这个术语本身随年龄而发生的内涵变化。 
    贝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智慧的个体差异,比较复杂的因素变得更为重要。 
 
(3)在一定因素结构中,因素内容(名称)的变化。 
(4)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因素分数的变化。 
贝利:(婴儿到36岁智慧成长曲线) 
    青少年早起以前,智慧的绝对水平增长相当快,从青少年早期到中期这一段时间,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而从中期到后期,智慧水平相当稳定,达到了平衡。 
卡特尔、霍恩(Horn): 
      流体智慧(fluid  intelligence)、晶体智慧(crystalized  intelligence) 
a.年轻成人“流体智慧”平均水平高于年龄大的。 
b.晶体智慧是年龄大的高于年轻人的。 
    一般说来,后者似乎一生都在增长,而前者只增长到20——30岁,随后缓慢下降。 
詹森(Jensen): 
    一方面智慧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呈单一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它的两类不同形式都是以不同的速度发展的。这种速度又是由社会经济地位所调解的,分别称为“水平I能力”和“水平II能力”。 
      水平I能力......相当于录音机的作用;水水平II能力......它根据过去经验对刺激进行编码和解码,将当前学习与过去学习联系起来,按照概念、原理进行转换。斯皮尔曼一般因素的特征“对关系和相关连事物的推断”相当于水平II能力。 
 
    詹森认为,儿童在4岁以前,水平I能力发展很快,4岁以后,其增长速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发展曲线对于中产阶级和下层社会儿童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虽然前者略占优势,并随年龄增长差别略有扩大......水平II能力......在两种阶层的儿童之间能力水平的差别,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不过“水平II能力”上的平均差异会变得相当显著。 
 
5.    智慧的遗传率 
高尔顿: 
      我无法容忍那些人们偶尔的表述,并时常蕴含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存在于教育儿童的故事中的假设:孩子们生来就差不多,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唯一原因是持续的用功和道德的努力。我绝对地反对这种生而相等的主张。 
 
通常的看法: 
      遗传、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决定儿童和成人的智慧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是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几乎可以说是遗传的,但环境将决定个体是否能达到他所具有的遗传潜能。 
 
6.    结论 
    智慧发展的根源可能是多方面的。证据:能力是逐渐分化的;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智慧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发生变化;在有些人的生命后期,智慧几乎肯定会产生退化现象。 
    婴儿的直觉——运动测验和儿童后期和成人期成绩的相关几乎等于零(Bayley). 
    智慧中至少有一个方面在一生中是不变的,即智慧的探索,发现、学习、解决新问题和问题的各个方面的那个部分。 
      毫无疑问,感知运动智慧是婴儿期发展的主要部分,但同样毫无疑问,它不过是婴儿期以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次要部分。现在没有理由,从来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指望感知运动能力和后来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之间有高的相关。事实上,甚至这两种测验在同一年龄水平内的相关也不是很高,这一点许多年前被高尔顿、现在被更多的人一再发现过。 
 
    发展理论是特别有意义的,因为它可以协调关于智慧的各种心理测量学理论。 
 
(三)皮亚杰的智慧概念 
      在比纳实验室工作,感兴趣的是儿童在比纳智慧试验题上的错误回答。他认为,要认识智慧,研究工作必须从两方面入手: 
 
  (1)如比纳,考察人作用于环境时的方式——人的活动。 
  (2)同时也必须考察人为什么这样活动,以说明在人的活动底下所隐藏的知识结构。<因此点与比纳分道扬镳> 
1.    智慧是什么 
      皮亚杰认为智慧有两个相互关系的方面:功能和结构。他相信智慧的功能与其他生物学活动的功能一样,是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既包括把环境同化到自己的(生理或认知)结构中,也包括使自己的结构(身体的或心理的)顺应环境中新的成分。 
    皮亚杰所从事的大量研究就是对知识结构怎样从低级发展到高级所进行的逻辑和哲学探究。他在认识论的兴趣和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使得他把个体的智慧发展分为几个独立的、不同质的阶段。 
    随着儿童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发展,通过儿童自身的适应活动,前一阶段的认知结构得到了重新组织和扩展,构成下一阶段平衡的底层结构。 
    皮亚杰提出了三个不同发展时期或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大约2岁) 
  (2)具体运算的准备和组织阶段(常被划分为前运算和具体运算阶段,大约2岁到12岁) 
  (3)形式运算阶段(从12岁左右到以后的整个成人期) 
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智慧大战的论述中,关于发展过程的本质有三个核心假设: 
  (1)有四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引起儿童的发展:(常见的)成熟、物理环境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 
  (2)智慧发展导致发展阶段的出现,这些阶段遵循不变的顺序,后面每一阶段都包摄并扩展前一阶段的成就。 
  (3)阶段本身和它们的顺序性是普遍存在的。总之,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尽管在同一条智慧发展路线上的发展速度可能不同,而且可能在某个地方停止下来而没有走完全程,一切人都毫无例外地遵循这条智慧发展路线,不管个别差异如何。 
 
2.    对皮亚杰智慧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和理论的挑战: 
简要的看法 
(1)可重复性 
(2)解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失败真的是失败,而成功真的是成功吗? 
(3)解释:从对儿童智慧的评价方面来看,作业上的“失败”或“成功”意味着什么? 
(4)皮亚杰理论的价值 
 
(四)信息加工的智慧概念 
 
 
三、智慧发展的一般性原则 
(一)比较复杂的控制策略(无成分)随年龄发展而发展 
(二)信息加工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详尽 
(三)理解较高层次关系的能力随年龄发展而发展 
(四)运用策略或信息的灵活性随年龄发展而发展 

 

  • 标签:摘抄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