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0-10-14 阅读全文 (339)
昨日,在南师大西山图书馆门前,看到一幅广告:郦波副教授当晚在敬文图书馆开坛讲座,课题是: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曾国藩人生启示录。与夫人电话联系之后决定,如果时间允许,不妨一同前往当面聆听,做一回铁杆fans。
5:10离开学校,5:35接到夫人,从方山大学城出发,从拥堵的东山镇里挤出去,再由昏暗的东麒路一直赶过去,进入仙林大学城内,满怀虔诚之心将车遥泊于南师敬文图书馆台阶之下的路边,一路小跑来到门前,而后毕恭毕敬步入图书馆二楼,此时已达6:32分。门卫师傅说,东厅就在右侧,你们已经来晚了。
果然,按照师傅的指点,我们循声来到东厅南门,依然摩肩接踵,难以插足了,转到西门,依然故此,而郦波老师那独特的嗓音告示着,讲座已经正式开始了。
再次转回南门,如同多年前挤公交车一般,在若干同学的帮助下,总算有了立足的地方,开始了粉丝的当面聆听与欣赏。
此处暂且不谈郦波副教授报告的精彩,而谈前来听报告的学子们。人们常常说到,现在的大学生们如何如何地荒于学业,如何如何地虚度光阴,也许那是一少部分人,而我看到的,优秀学子比比皆是,报告厅门口站着的,图书馆大厅内静读修业的,报告厅内认真而饶有兴趣听讲的,众矣。我总觉得,我们从来不缺乏崇智好学的青年,偏偏紧缺的是好的教师、好的课题、好的教授方法。
站了一会儿,旁边的一位小女生站起来,示意把她的座位让给我。我明白了,她是受不住心里的煎熬,觉得让我这位白发老人始终占着不太好,有损心底的尊老传统道德品质(周末就是重阳节了)。我表示了谢意,欣然接受,有了座位。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会场听不到一丝交头接耳接听手机之类的杂音,看不到一个同学嗑瓜子吃水果嚼口香糖,大学生们的良好行为素质还是相当值得称赞的。
时至终场,所有听众报之一热烈而持续的掌声,表示对郦老师的由衷谢意。在台上台下互动中,各位同学争相举手发言,提问有效且具较高水准,以我的眼光来看,应当不会是郦波老师的“托”(多年前的公开课前普遍安排学生做“托”害死人,其恶劣影响至今难以彻底消除,极端损害了中小学教师的正面形象)。依我个人的观点,我们从来都不缺乏优质的生源、优良的听众,始终缺乏的是教师的孜孜以求、敬业精业、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始终缺乏的是教师的深厚功力和深度备课,始终缺乏的是对每一位听众的尊重和对个人形象的注重。当然,各人术业有专攻,郦波老师也算是人中极品,否则央视的百家讲坛也不会从前万人中挑他前往讲学。
9:15,讲座落幕,众学子鱼贯而出,现场并无杂音。由是,我不禁感叹,哪一天,我们的所有大学生们都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哪一天,我们的整个社会群体都能够达到这样的文明程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从这些点滴之处做起吧?见微知著,普通行为之中,可以看出整个民族的素质。德育,是应当从日常的小处着手进行的。
在南师仙林食堂草草就餐之后,启程回家。此时的天空飘起了些许毛毛雨,东麒路已然是灯火通明,路上的行人、车辆也已经不多了(该亮的时候不亮,此时的路灯再亮,也只能是照亮天空,却已经无法让那些摸黑走路的行人车辆再赶回来了重新享受这份亮堂了)。
10:30,进门,结束一天的户外活动。从6:30出门算起,一天中待在外面16个小时。家已经真的成为旅馆了(或者美其名曰“港湾”)。
郦波简介: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已录制完毕。《曾国藩家书》正在录制中。
从《万家灯火》到《百家讲坛》,郦波的名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他授课的个人风格被更多的眼睛关注着。成名后的郦波还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教书匠。喜欢上课,尤其喜欢课堂上的那种氛围,其实别人评价这人挺内向的,平常话不多,不过一到课堂上就变得喋喋不休了。因为生活确实很简单,除了上课,就在家里呆着,顶多就是去图书馆查些资料、借些书。所以,开心上课,平淡生活,就是最简单也最重要的生活信念。郦波甚至笑言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上课,后来爱好成了职业,才发现自己连业余爱好都没了,所以后来才培养了武术和民族音乐两个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