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0-11-07 阅读全文 (277)
用学识为师德充值
杨世源
(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 730913)
一提到师德,人们一下子就会想到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充满爱心、废寝忘食……人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通常是:春蚕、蜡烛园丁、绿叶。人们看到的只是教师劳动的艰辛繁复,教师自我意识缺失后的职业悲剧。
在自怜自叹,激愤不平之余,我也曾对我们的职业做过认真的反思。人们对教师的这些比喻,并不是完全的误解,因为它们的确是一部分教师的人生写照。这些人的口头禅是“默默无闻,奉献一生”,调侃的话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在现行体制下,这样的人同样可以涨工资、评职称,有些还可以成为名师,甚至当当劳模。可变换一个角度考虑:难道非得这样做不可吗?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又成就自己的两全之策?
现在是一个讲效益,论产值的时代。师德,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行为准则,而应该是富有深刻内涵的职业素养。拿“爱心”来说吧,有些教师可以做到无微不至,足以“感动中国”。我们不妨听一听一个用爱心打动过学生,在工作上取得很大成功的女教师的自述:“在我心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我在上面用爱心描绘,所以就会收获了爱的享受!在冬日的深夜,我下寝室检查学生就寝情况,全班有36名男生,我都一一给他们掖好被角,无数次把他们入睡前露在外面的手脚轻轻放进被窝里。早晨起来,天气突变,很多孩子都曾穿过我从身上脱下的带着体温的羽绒服。一次,班上的××晚上11点发高烧,听到他粗重的呼吸,看到他因发烧而蹬乱的被子,我当时与其说是着急,不如说是害怕,怕这个远离父母的孩子因染病而受苦,二话没说,我这个并不强壮的人连人带被子就这样抱着,从五楼一路小跑十几分钟冲到医务室,敲开医务室的门,放下孩子,我晕倒在病床旁……”(引自一位老师的经验介绍)如果这样的教育行为是偶一为之,倒是应该肯定和提倡的;如果教育的常态是这样,我们真有些害怕了。这位老师的“教师角色”似乎弱化殆尽,而“公众母亲”的形象十分突出。而当一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一个“公众母亲”或“优秀保育员”的时候,我们应该称赞她的师德高尚呢,还是应该为她的角色“越位”做一些深刻的反思?
师德的核心就是“爱”,无“爱”的教育是苍白的。问题是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求知者,你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这种“爱”?是给他一块廉价的口香糖,还是一枚略带酸涩的智慧果?我们能不能让“示爱”的方式带有明显的职业特征,给他们一种含蓄而深沉、博大而蕴藉的“爱”,一种能真正把他们引领到人生的较高境界的“爱”!
也就是说,如果那些学生的被角不掖一下,还不至于伤风感冒;如果能让学生自理自己的生活,不必教师操心每天的穿着;如果受教师的感染,学生知道相互照顾,不必老师亲自守候到深夜,那么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心备好明天的课,或反复推敲使明天的课更精彩的方案,或干脆推翻既定的方案,使自己的课堂更有创意,或者灯下夜读,更新知识,自修提高,在自己的精神天空自由飞翔。
好像后一种做法的动机并不十分崇高,好像很难说这样的人师德有多高尚。可这样的教师学得扎实,活得真实,教得厚实。同样的一节课,他给予学生的是高营养的精神食粮,他对学生的影响带着智性的光辉。一个事必躬亲,身先学生的教师,他教给学生的只能是勤奋和感恩;而一个用学识和人格感召、影响学生的教师,他能教给学生的会是创造和进取!
当然笔者并没有否定贡献的意思。奉献要讲,爱心要有,关键要看我们拿什么奉献给学生,我们该施与学生怎样的爱。如果我们能用丰富的学识熔铸一种富有魅力的人格,真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崇敬,或许你影响学生的方式就不会只是一厢情愿的奉献,一种意义不大的施与。
超越浅薄的以服务为特征的师德观念,用丰厚的学识为师德充值,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2007年第5期中小学教师培训
注:我区教育局朱慧局长尤其重视师德建设,十月份连续多次召集各校校长、工会主席进行座谈,了解各校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并对各校一一点评。数日前,局领导当面要求我再拿出一份详细的汇报材料。说实话,不断读书之中,遇到作业题,我就不由自主地认真思考、认真提笔,而提笔时总有些战战兢兢,生怕搞出一个“XX门”之类的抄袭事件,给各位同事带来不好的影响,害己也害人。于是,总要把想到的相关资料好好搜集整理一下。这一次之所以如此去做,是因为我也想用撰写汇报材料的机会,好好梳理一下师德建设的有关想法、举措,反思得失,并进一步为学校的下一个五年计划乃至长远规划作一点有益的准备。在我所搜集的文章之中,这篇文章短小、实在,2007年的文章,今天想必仍然能够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当然,本文作者是中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之间还是有一点点区别的,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对待。不管怎么说,该文值得再读。特此转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