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0-11-08 阅读全文 (327)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1月第26卷第11期
师德建设的困境及出路
詹红菊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武汉430068)
摘 要:教师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但纵观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师德建设中误区颇多,师德建设困境重重,师德现状也令人堪忧。找出问题的症结,寻求师德建设的突破口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师德;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5. 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344X(2009)11-0113-0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工会2009年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詹红菊(1974-),女,湖北大冶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它不仅会对直接的受教者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还会通过受教者辐射到整个社会。因此,在当前加强全民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师德建设应该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应该承认,我国历来是重视师德教育和建设的,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纵观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师德建设中误区颇多,师德建设的困境重重,师德现状令人堪忧的。
一、师德建设中的困境
(一)师德建设的认识困境。没有人会否认师德的重要性,也没有人会否认师德建设的迫切性。然而人们在现实中看到的事实是这种认识更多地停留于口头,停留于字面。在师德建设中存在着的种种错误观念干扰了人们的正确认识,导致师德建设难见成效,师德“失范”现象难以得到根本好转。师德建设的认识困境主要表现有:(1)在师德建设的必要性上持“无用论”。在师德建设中有些人认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的品质和作风一般是合格和过硬的,因此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师德建设。而且,有的管理者认为师德建设是一项软任务,与其它硬指标相比较既难考核又不容易下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品德好坏与教学效果关系不大。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些教师忽视了自身的师德修养,一些管理部门在师德建设上也过分地强调教师的“自律”。(2)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论”。与前者形成对比的是,有的学校则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他们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理论研究来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思考,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实践中单凭经验办事,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他们不注意区分政治和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中各有其特殊社会本质和特定社会作用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成份。在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手段和方法上,不注意研究其特点,不注意师德建设的特殊性,往往只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移植”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来。有的学校甚至干脆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师德教育,结果造成师德教育被架空的局面;另一方面,有的学校从表面看非常注重师德建设,将师德建设从其他工作中分离出来,设置专线,成立专班,但在工作中,往往就师德论师德,将师德建设与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完全割裂开来,不针对教师思想实际,使师德建设成为无具体内容、无多样形式的一具空、大、假的躯壳。作为学校如果不认真研究师德建设的特殊性,而是用经验代替科学分析,那么无疑会造成师德建设走向误区。(3)在师德建设中的“自然论”。认为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师德是社会风气在学校教师中的直接反映,社会风气好转了,教师道德水准自然提高。社会风气不从根本上改变,下最大的功夫去抓,也难以取得实效。
(二)师德建设的实践困境。当前,在师德建设和实践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师德规范标准笼统单一,缺乏层次性。师德规范是师德修养、师德教育的前提,也是师德评价的直接依据。我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厚的师德传统。从孔子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到董仲舒的“必仁且智”,再到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些都为各个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明确的道德要求,也成为所有教师必须谨记和遵从的职业道德。
当前很多中小学或者是直接照搬国家教育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或者是根据文件的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相关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高校,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师德规范条例也在修改完善之中。毋庸讳言,这些规范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现实操作中,则往往难以落实。主要原因是这些规范过于笼统、单一,缺乏层次性,它们往往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义,缺乏与本学校的联系性,缺乏时代性,显得过于空洞和宽泛,导致在现实操作中出现要么教师难以企及,要么由于要求过低,师德规范形同虚设的两极。
2.师德评价考核误区重重。师德评价是教师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杠杆和方向标。然而,在现行的师德评价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影响了我们的师德建设的成效。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第一,目标偏差,师德评价考核唯质量论。由于办学目标出现偏差,学校乃至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唯质量而论。在许多学校教师考核中普遍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评定的作法。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很注重,而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等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时即使在政治思想的考核中,也往往是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比较注重,对教师品德的细节视而不见、避而不谈。造成在教师考核中假话套话连篇,谈成绩夸夸其谈,谈不足一笔带过。第二,标准笼统、单一,师德评价考核浮于表面,难以操作。在师德评价标准上,学校制定的师德规范空洞,难以操作,这样往往使师德评价浮于表面,存在走过场的作法。第三,师德评价考核重形式轻内容,往往流于形式。目前我们看到虽然各级学校师德建设开展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但始终有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似乎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证明某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业绩而设置一场评价。第四,师德评价考核重校内轻校外,重课内轻课外。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所在,它应该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但是有的教师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部分学校的师德评价也局限于校内,局限于八小时工作以内。这就难免使有的教师表里不一,人前人后迥异。第五,师德评价考核重罚轻建。师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师德现状,提高师德水平。但目前有的学校偏离了师德评价的宗旨,存在重罚轻建的情况。有的学校平时无目标、无措施、无督促、无反馈,不组织教育,一旦出现违背师德的现象,能遮掩就遮掩,不能遮掩就一罚了之,以罚代建,仅仅以通报批评、扣除奖金等强制措施威慑当事人,而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从制度上来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
3.师德培养和训练相对空置。师德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较高要求,并不是参加到教育行业里工作的人自发地都具有师德。目前随着教师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的不断提高,选择教师作为终身职业的人越来越多。但我国传统的教师准入机制偏重业务要求,对从教人员的道德素质、人格教育和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在教师的后续教育中,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重业务学习提高,轻师德培养训练。一些学校仅在上岗前进行简单的师德学习,在培训过程中存在单纯知识化、理论化教育的倾向,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师德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从而造成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对师德规范的遵守似乎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权威的外在强制的他律状态,并没有完全被教师个人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
二、师德建设的出路探讨
(一)“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相结合,激发教师师德修养的积极性。随着教育领域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学校教育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这里“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第一,以教师为本。承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前不久,一场关于教师“批评权”的讨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以生为本”的时下,重申教师“批评权”在我看来实质上是重视教师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否则我们的课堂中还会出现更多的“杨不管”现象。第二,以学生为本。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爱护学生。从人们对于汶川地震中的谭千秋和“范跑跑”的态度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多么强调个人权利,作为教师爱护学生始终是师德的应有之义。
(二)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性建设,为师德建设提供科学的标准。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依据,也是学校进行师德评价的基础。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应该是统一的,还是存在差异性或层次性?这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地、有效地提高师德水平。如前所述,过于单一、笼统概括的师德规范容易流于字面,往往被束之高阁。笔者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从标准到内容都应该体现出层次性。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拥有的信息量多寡以及需求层次和价值观念都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些因素造成了人们对职业道德理解的差异性以及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度的梯度性。因此在学校制定的师德规范标准中,既要有约束性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也应有更高层次要求的激励性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师德规范的内容中应体现出学校的特色,甚至是地域的特色、时代的特色。
(三)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促进师德的内化。师德评价机制是否健全,评价内容是否全面具体,评级标准是否客观正确,评价手段是否科学公开,评级结果是否落实,无不影响着师德建设。师德评价难度虽大,但不容回避。
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关键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确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标准。其具体要求有:其一既要注意全面性要求,也要注意层次性要求。全面性是指在教师考核中不能唯“质量论”,层次性是指考核评价中要注意师德的个体差别;其二坚持评价的实践性,努力实现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师德考核中既要评价教师的行为,也要考核其行为的结果。不能因其“出发点是好的”,而对师德“失范”视而不见;其三坚持评价的动态性、发展性。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目的不是要惩戒教师,而是要教育教师,指明教师进步发展方向。因而在评价一个教师时,切忌把老师一棍子打死。第二,探索多渠道、多角度、多途径的评价方式。师德评价要努力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探索多渠道,多角度,多途径的评价形式,力争营造善恶分明、扬善抑恶的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这其中要求把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在正式评价中体现年终教师考核的作用,在非正式评价中让教师注意“舆论的力量”。在社会评价中向教师传递善恶的价值信息,在自我评价中,使教师“凭良心办事”。第三,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落实。师德评价应该是一个“反馈———矫正”系统,科学的师德评价不应只是静止的终结性评定,而应是通过对教师的道德表现和行为与师德标准作对比,通过分析、综合,做出判断,进行反思,从中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以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师德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落实要做到:第一奖惩分明;第二做好个别教师和后进教师的转化工作。
(四)优化学校管理,为师德建设提供保障机制。管理学者莫纳汉指出:每个社会问题最后都能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学校管理作为特殊的管理,既是管理活动,又是教育活动。学校管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环节。学校管理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影响到教师师德的养成。优化学校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注重人文关怀,关心教师冷暖。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思想的管理,其次才是行政的管理。学校管理者应真正地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树立服务意识,减少学校管理中的官僚之气。第二,建立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为师德修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增强内在动力。在教师职称评定、奖金发放等方面不搞“一刀切”,把师德师风纳入考核体系,坚持物质刺激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推动教师创先进、争上游,激发广大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第三,加强师德“灌输”。“灌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师德的养成不仅要强调教师本人的自觉修养,而且对管理部门来说,也有必要进行有意识的“灌输”,通过培养和训练,促进师德养成。
参考文献:[1]连秀云.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杨茂春.师德十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揭东慧.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化及其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1998(2).
[4]刘霁炜.高校师德建设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责任编辑:秋 实
On the Dilemma & Outle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Morality
ZHAN Hong-ju
(College of Economics Politics & Law,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0,China)
Abstract: A teach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professional morality of the teacher is obviously a model for other social groups. That is why the fostering of a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s a crucial issue in building up the contingent of qualified teachers. But in realit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improper methods in practice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ethics among teachers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 Spotting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and breakthrough in fostering a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is a task which brooks no delay.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 crisis; outlet
注:此文系从网络上觅来后简单做了一点格式上的处理.未经作者同意,本文转载仅供学习之用.感谢詹红菊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