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9 浏览(198)
教师时间管理的三个法则 孙军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2,南京市翠屏山小学,南京,211106) [摘要] 教师成为时间管理的专家,需要牢记三个法则,即:象限法则、目标法则、节约法则。 [关键词] 教师,时间管理,法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对人人都是完全平等的,但各人使用时间的效果却不相同。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除非严加管理,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实践证明,时间管理是自我管理的起点,事业成功的关键。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品质可以赢得巨大提升,关键是要牢记三个法则,即:象限法则、目标法则、节约法则。 一、象限法则 (一)什么是象限法则 把所有的事务按重要性、紧迫性两种属性排列,可以分为四类,或称四个象限: A类,又重要又紧急的事务,例如解决急迫的问题,处理危机,完成有期限压力的计划。以此类事务为主的,通常是些拖拉的人。 B类,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例如个人专业成长,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排除安全隐患。以此类事务为主的,通常是些轻重缓急分明的人。 C类,不重要但紧急的事务,例如接待不速之客,处理某些信件、文件、电话,出席某些必要而不重要的会议、活动。以此类事务为主的,通常是些唯唯诺诺的人。 D类,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务,例如聊天、看电视,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杂事,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有趣的活动。以此类事务为主的,通常是些懒散的人。 这四类事务,哪些应该去做?哪些不应该去做?如何去做?时间管理的象限法则告诉我们:按照B-A-C-D的顺序,优先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我们应把更多精力集中到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上来,此类事务解决得好,那么,重要又紧急的事务就会越来越少。之所以会有很多重要又紧急的事务发生,就是由于时间分配与使用的不科学造成的。 (二)启示:培养优先意识 在教师的工作实践中,教师们往往不分主次,认为每件事都要做,都要做好,而时间又不够,所以感到困扰,甚至导致身心疲惫。 象限法则告诉我们,教师要培养优先意识,工作时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教师每一天的教学任务和杂事很多,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学科研、开会、应对各种检查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认准工作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必须完成的时限排出处理的先后顺序,分出主次,明确哪些事情是急着办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放一放的,哪些事是必须自己来做的,哪些事是可以交给学生来做的,那些事情是个人事务,应当放在其它时间完成的,然后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重要事情。抓住了处理重要问题的时间,就提高了时间管理的时效。例如,专业成长的事情就必须列为B类事务,由教师亲力亲为,授权是无意义的,放弃也是不应该的。 意大利数理经济学家帕雷托提出著名的“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其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只要控制了重要的少数,就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发展为管理学中的“80/20”原理。这一原理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师的时间管理上也同样适用:将绝大部分时间安排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小部分时间用于教师专业成长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样就抓住了主要矛盾,从而确保教学相长的成效。 二、目标法则 (一) 目标法则--哈佛的调查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该项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初始调查发现: 有清晰的长期目标的占3%;有清晰的短期目标的占10%;有较模糊目标的占60%;无目标的占27%。 25年后,这些人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那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到,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那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这就是目标法则。 (二)启示之一:制定个人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针。但学习目标的确定,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比如个人的兴趣爱好、各种主客观条件等等。合理确立学习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目标意识,自主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对实现目标的承诺愈重、期望愈高,教师会愈加努力。但是,教师确立目标应当实事求是,对自己现有实际情况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估计和预测。目标定得过低,轻易即可达到,不利于开发自己的潜能。目标定得过高,则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教师应当让自己“跳一跳能够摘到桃”。 2.目标必须具体可测。例如,每人每天通常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不超过12.5小时,设定一个具体的行为目标为每天安排15分钟的静思(相当于时间总量的2%),对每天的时间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导向与反思,这项简单可测的日常习惯目标,将会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目标要分层渐进。一位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说,“我没有什么取胜的秘诀,只是在比赛时,将整个赛程分成不同的路段,并在各个路段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一根旗杆、一棵大树,也可以是一个标语牌。比赛时,我尽力从一个目标向下一个目标冲刺,直至跑完全程”。教师专业成长亦如赛跑。例如,要想在未来的五年中晋级高一级岗位,必需分层次、分阶段地设定目标,渐次推进。 (三)启示之二:学会授权。 时间是没有弹性的,每天只有24小时,如果每一件事都要亲力亲为,还要做得最好,那是不可能的,要想实现给自己设定的目标那就更是困难了。在教育学生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些学生能够完成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在时间管理方法上叫做“授权”。当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知识与技能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工作的权力下放,而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不仅下放权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完成工作的方法。如此授权,则避开了“偷懒”的嫌疑,而成为教师教学的智慧行为了。 同样,在个人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情,例如小家电维修、搬运家具,可以通过合理授权给他人,从而减轻自己的时间负担,并可能将授权后得到的时间用于个人专业成长或是休闲放松。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强烈的时间成本意识。按照年薪五万元、每天工作八小时、全年教学工作200天计算,每小时的时间价值为31元。如果将宝贵时间用于低价值的活动,无异于浪费时间、窄化个人专业成长的道路。这种价值意识必然带来教师的拒绝浪费、学会授权,从而提升教师的时间消费品质,使得教师达成专业成长目标的时间得到充分保障。 (四)启示之三:协作共进。 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更容易取得更大成效。为此,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协作增效的价值。每个人的知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要有成就,要有进步,就需要与他人协作。协作也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相互协作,彼此交流,有助于摆脱原有思想的束缚,进入一个更自由的思想天地,可以发挥出超出原先很多倍的效力。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发现与培养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与同事、学生、家长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可以高效完成许多重要的事情,为教育教学创造轻松的环境、便利的条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可节约大量的时间,这远比个人独自努力要容易得多,快得多。而协作要懂得与人分享,一个不懂得与人分享的合作者,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三、节约法则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克思也说过,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一)拒绝打扰,减少浪费 日本专业的统计数据指出:“人们一般每8分钟会受到1次打扰,平均每次打扰大约是5分钟,总共每天大约4小时,其中80%(约3小时)的打扰是没有意义或者极少有价值的。而人被打扰后重拾原来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钟,总共每天大约就是2.5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因打扰而产生的时间损失约为5.5小时,按8小时工作制算,这占了工作时间的68.7%,所以说“打扰是第一时间大盗”。 教师每日受到的打扰主要来自学生、同事、家长,此外还有来自社会的不速之客,这些打扰占其每日时间支出的很大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拒绝打扰,对于无意义的打扰要学会礼貌地拒绝,按照自己效率最高的作息规律安排时间,每天可以安排固定时间用于接待家长,也需要提醒家长、同事要互相珍视对方的时间,不要随意打扰对方。 (二)了解自身生物钟,科学使用时间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只属于自己特有的“时钟”,它决定了什么时间效率高、什么时间更容易集中精力,因此,合理利用最有效率的时间是高效学习、高效工作的关键,教师要编排好、利用好自己一天里的“黄金时段”,合理安排充分的休息,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每天挤出一个小时锻炼身体,以切实提高效率。 (三)合理使用“十分钟”,节约时间 教师的时间管理就是要有序、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从而提升职业成就感和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生活品质,为日后的发展储备必需的能量和资源。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了他。”而养成良好工作习惯,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时间管理效率。善用零碎时间就是一个好习惯。有人常说自己的时间都被占满了,但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还是有的”。的确,如果我们做好时间日志,把每天的工作都记录下来,就会发现,还有很多零碎时间可以利用。利用零碎时间,集腋成裘,也可以完成大事业,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例如,利用零碎时间练习钢笔字,批改学生作业等等。 (四)勤于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 日常工作中,有许多教师倾心致力于“砍柴”,却很少“磨刀”。例如,课前很少花时间去研究教材和学生,尽管课堂上眉飞色舞,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对牛弹琴,甚至让教师大吃一惊:学生早已对新受知识知之甚多,让教师有一种严重的受挫感,长此以往,将直接导致教师的威信大幅下滑,其实主要缘由就是教师疏于“磨刀”,没有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再例如有一些教师过度沉湎于网络、热衷于肥皂剧,不仅扰乱了自己生物钟的规律,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这些时间的休闲本应该更加有意义、更加有品质。作为有理想的优秀教师,必然重视高质量的休闲,利用休闲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充实自我,而事业有成的教师无一不是勤于学习、勤于“磨刀”,将学习与休闲结合起来,为自己创造出额外的“充电”时间。 [参考文献] 1.《杜拉克管理思想全书》,(美)杜拉克著、苏伟伦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 2.《用好时间做对事》,何常明,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3.《TQ决定命运》,斯蒂文?霍尔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4.《中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素养的养成研究》,王慧 ,《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24期 5.《运用时间管理理论,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王蔚,《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8月 6.《“教师专业成长”的原点思考与徒步前行》,秦力,《人民教育》,2010年第17期 [作者介绍] 孙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方向教育博士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校长,邮编211106,电话025-********,139520*****,邮箱sunjun***@1**.com 注:所撰《时间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投稿后,《**教育》提出,此文近万字,宜拆分为两篇文章。此为其中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