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11-06-16 浏览(161)

蔡昉称中国人口红利在2013或2015年将消失来源:财经网

 

  【《财经》综合报道】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翟振武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最高点,然后缓慢下行。与之相对应,人口红利也将在“十二五”时期彻底消失。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判断,随着老龄化程度提高,2013或2015年,抚养比会降到最低点,之后老年抚养比会迅速上升,带动总抚养比上升。到那时,人口红利将消失。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15—59岁人口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报道称,按此计算,我国的人口抚养比为0.34左右,仍处于1964年以来的下降通道。但这种下降态势只能持续到2013年左右。在2013年之后,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并在绝对水平上超过少儿抚养比,使得总抚养比开始出现第二个转折点。

  在人口学上,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与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之比。人口学规律显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依次经历从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到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再到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的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二阶段,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这一人口过渡时期通常被称为人口红利期。

  蔡昉强调,不是人口抚养比的绝对水平而是人口抚养比的变动(下降或上升)决定了人口红利。中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是有人口结构基础的,它既不是结构性短缺,也不是临时性短缺,而是一种必然的经济和人口现象。

  蔡昉预测,到2015年,农村的负增量与城市的正增量相等,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净增量为零,之后,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短缺将更加严重。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也认为,剩余劳动力原来无限供给的局面已经改变了,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非常明显,而且是以无可比拟的速度在迅速增加。

  民间研究人口的学者何亚福曾呼吁,现在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养老基金尚且入不敷出,将来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进入“人口负债期”,一方面老人逐年增多,高峰时达到4亿多老人,另一方面年轻劳动人口逐年减少,中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总有一天会崩溃。

  我的想法: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3年、5年、8年,或是10年,教师的退休年龄恐怕要随着整个社会的调整而调整了。例如男女同龄退休、退休年龄推迟5-10年,都将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反过来审视当下,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职业人生有一个更加合适的规划,把60岁、55岁计为从业年龄的上限,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看来,不远的将来,想“老”还不容易呢,60岁的时候,可能还是必须和年轻教师一样勤奋工作。同样,到了那一天,在岗和退休的收入差距将会拉大,期望能够得到退休后的高额养老金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社会总是在发展的,问题总是逐步暴露出来的,关键是我们应当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当地能够预见将来的一点点状况,以便及时调整当下的从业行为和人生规划。 3W0# 9ts*Y  

  • 标签:摘抄 感言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