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发表日期:2010-01-27 阅读全文 (673)

教师换岗能否命中择校“穴门”?本报昨日报道了本次政协会议上,3份提案不约而同指向了绩效工资改革后教师轮岗的可能性,这3份建议教师轮岗的提案也引起了诸多政协委员、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们的关注。而在“扬子微博”上众多网友就这一提案开始了一场大讨论。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市的白下区已经开始试点各学校间教师换岗流动,而北京市也准备年内在18个区县开展教师换岗的试点,但是在试水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不少。 
  质疑 
  教师换岗有三道“坎”躲不过 
  第一道“坎” 
  名校家长的坎 
  将名校的优秀教师轮岗到别的学校去,一些花了很大人力和财力才将孩子塞进名校的家长们可就有些不乐意了。“那我的孩子不是吃亏了吗?”南京一位家长李女士说,自从白下区试点教师轮岗之后,女儿所在的一所名校已经有一些老师被“轮”走了。 
  “如果把差校的老师轮过来,我们也不放心,毕竟当初赞助费交的也不少,就是冲着优质教育资源去的,现在轮给别的学校了,那赞助费还退我吗?”这位家长还抱怨,因为教师流动性变大了,她担心今后孩子“一年一个班主任”的情况会愈加严重,这对于名校的学生来说不是件好事。 
  第二道“坎” 
  老师心里的坎 
  省政协委员、苏州中学校长张昕认为,名校不仅仅是名师,还有校园文化、学校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很好的校长等等。“不能以实行绩效工资,教师收入均等就认定流通的可行,给人一种教师只向钱看的错觉。” 
  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昕对一些政协委员的“教师轮岗”提案也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他说,“教师选择一所学校,更多的会考虑学校的品牌、学生的素质,教师看到的不只是钱,更多的是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即使是教师岗位流动,学校的差异也仍然存在。”张昕委员强调说,稳定的师资力量更有利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发展。 
  第三道“坎” 
  名校校长的坎 
  南京一所“好学校”的校长昨日也谈到了白下区开始的教师轮岗试点。他认为,让教育资源均衡化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提高差学校水平的同时,不能以好学校变差为条件,不能搞到最后变成“抽肥补瘦”,作为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建设起来的名校,我们也是不愿意的,我们的家长和学生也不愿意。“事实上,我认为应该是让好学校带动差学校,一起进步,达到教学水平的逐步一致。” 
  张昕认为,校长的本位主义也会影响这种流动,“哪个校长会把学校好教师‘轮’给别的学校?处理不当就会成为一种教师淘汰机制,将学校认为不好的老师‘轮’走。” 
  支持 
  “不能因为难就不去改” 
  在教育界对教师轮岗制度议论纷纷的同时,也许作为“圈外人”的省政协委员、江苏润地房地产开发公司总裁孙达华的观点代表了更多人的意见。 
  这几年来,孙达华一直为教育均衡发展奔走呼喊。昨天小组讨论的间隙,他向记者诉苦:“我儿子之前在南京琅小,现在上河西新城中学了。不但他压力大,我们家长也跟着压力大得不得了。你比如那个家校通,经常是一家三口早上高高兴兴地出门,突然手机响了,来了一条短信,说儿子作业没做好,或者说是考试考得不好,我的好心情就一下子没了,一天可能都不舒服。”为什么现在家庭在教育上的压力这么大,除去高考的压力不说,择校的压力是很大一方面。“前几年我就提过这方面的提案,可是你看这几年下来了,孩子的压力一点也没减轻。去年,我就很不客气地给教育厅的提案办理答复上写了个‘不满意’。” 
  不过,孙达华认为,今年学生减负也许会有所突破。“我这两天也在关注绩效工资改革之后,教师轮岗的推行,我觉得白下区试点就做得很好,如果所有的中小学都处于一个水平上,我们家长也用不着费尽心机地让孩子学得那么辛苦,又是补课又是竞赛的。” 
  “我们30年改革开放就告诉我们,所有的改革都会遇到困难,所有的改革都是一步步摸索着来的,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去改。”  
  此外,也有委员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认为教育资源本应该对全社会都是公平的,不应该人为制造优劣的差别。教师换岗就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不仅教师要换,校长、甚至教学设备也要换,建议三年一换。查多 戚庆燕 石小磊 
  民调 
  微博上众网友认为 
  教师轮岗大势所趋 
  扬子微博议题:有提案称:既然实行绩效工资,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换换岗。您怎么看?缺少名师,学校品牌还存在吗?欢迎评论。 
  网友回复(节选): 
  容锐:学生的素养与老师的责任心是教学相长的先决条件,所谓名师,都是责任心强的,如果年轻教师也能够提高责任心,那么,大家将都是名师!  
  髙红霞:其实老师的责任心有时是取决于学生的素质…… 
  子亥儿:名师很重要,体现的是责任感,缺少名师自然学校品牌的含金量就成问题了呗(个人认为)。 
  依旧海上扁舟:名校并不仅仅是名师。 
  卢迎安:名校的资源首先是应试教育下打造的比较会考试的所谓好生源;其次,是好生源背后的家长素质;最后,是名校历史中建立的各种复杂而有利的社会关系。 
      记者:查多 戚庆燕 石小磊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xW,z=HPIx

  • 标签:引用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