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教育领导的常见方式
领导方式通常是指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形式,是领导方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外领导学家历来重视领导方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领导方式理论和分类方法。
领导方式与领导方法的区别在于,领导方法灵活多变,而领导方式较为稳定;领导方法主要针对的是事,而领导方式主要面对的是人。所以,领导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模式化。
以领导活动的侧重点划分,可以分为事务取向的领导方式、人员取向的领导方式、人员与人物事务与人员并重取向的领导方式;以领导者作用于被领导者的方式,可以分为命令式、说服式、示范式、激励式四种;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为标准,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教育领导实践是动态的、变化的,不可能有适合任何情况、任何对象的万能有效的领导方式。衡量教育领导方式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在领导实践中产生的效果,是否有利于调动广大被领导者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事业的壮大和发展。
教育领导的方式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领导方式。首先,教育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都是教育者,都是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文化人,这就决定了教育领导语言上的精密性、行为上的文化性;其次,教育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某种意义上说,都应当“行为楷模、德为世范”,具备较高的行为自律性、道德自觉性,因此,教育领导行为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整体维护教育界的社会形象;再次,教育是民生事业,教育领导行为往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因此,必须慎之又慎,来不得半点的敷衍与任性。
一、事务取向、人员取向、事务与人员并重取向的领导方式
⑴事务取向。以领导者的工作行为作为工作重心,主要关心组织效率,重视组织设计,明确职责关系,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注重任务的完成,忽视人的情绪与需要,被领导者被视为机器。
⑵人员取向。表现为尊重被领导者意见,重视下属的感情和需要,强调相互信任的气氛。领导者的关系行为包括:建立友谊、相互信赖、意见交流、授权、让部属发挥智慧并给以感情上的支持。被领导者感觉到自己在领导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⑶事务与人员并重取向。领导实践中,过于偏重于事务取向或是人员取向,都只能导致领导的失败。每一位领导者都会将事务取向与人员取向两种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保证领导目标的实现。而具体如何的详细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从而体现出每一位领导者的个人领导特色与个人风格。
二、命令式、说服式、示范式、激励式领导方式
⑴命令式。命令以强制性为后盾,具有明显约束力,是典型的符合强制性领导的一种方式,它是建立在下属对领导者权力之畏惧的基础之上的。在师生关系中,命令式领导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其效应整体呈递减趋势。
⑵说服式。是建立在领导者影响力之上的领导方式,其中领导者的威信、人格、能力是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较之于命令式更符合领导学原理,人性化的意味更浓一些。
⑶示范式。较为保守,是建立在下属对领导者的主动依附和主动模仿这一基础之上的,领导者的言行、动机、工作方式,甚至个人兴趣,对本组织的成员都会产生显而易见的或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⑷激励式。一般可以分为普遍激励和特殊激励两种。前者针对所有下属成员,后者针对具有特殊贡献和取得特殊成就的固定群体或个人。特殊激励的主要目的是树立榜样或典范,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
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对比命令式的领导方式,被领导者更倾向于其它的领导方式;而领导者则更倾向于激励式的领导方式。以上四种领导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实践过程中,因人、因事、因时、因势的不同,而需要采用不同的、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领导。
三、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⑴专制型。专制型领导方式的特征就是权力高度集中.突出领导者的中心地位,表现为领导者诸事亲躬,个人说了算,其决定具有强制性,强调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以严格的奖惩来支持规章制度的约束力。这种领导方式优点是处理事物果断、快速,诸事有章可循,办事效率高,易于形成纪律严明、秩序井然的局面。其缺点是独断专行、压抑民主、缺少弹性,使人唯恐犯禁而不敢放开手脚创新,抑制领导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容易引起领导对象的反感,产生心里隔膜和对立情绪。
⑵放任型。领导者决策前把有关政策、原则、打算及实交给群众讨论,共同商量决定突出强调民主,将权力定位于各领导成员实行自决自议互不干预,决策时以集体为中心,共同讨论决定,主要领导不能自决。这种领导方式能发挥领导集体的作用,以利决策全面、切实可行,同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增强团结。尤其对事业心强、成就欲高、富有创造性的教职工可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其缺点是容易出现扯皮、组织涣散、各自为政,甚至互相牵制、步调不一、局面难以控制等现象。
⑶民主型。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特征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表现为领导者握有重大问题的处置权,其余的权力则按职责范围分授他人,但其保留协调权、指导权、干预权和最后的否决权,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通常又称民主集中式。学校的民主参与领导和管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学校领导成员的集体参与,这是参与的核心一层,这一层的民主参与形式主要有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各种委员会等。二是教职工的民主参与,这是参与的关键层.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教职工代表人会,新形势下“校务公开”为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三是家长及社会的民主参与,这是参与的外层,通过家长会、家访、联系手册等方式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络和沟通,得到理解和支持。目前一些学校实行的学校家长委员会制度就是家长民主参与学校领导与管理的有益尝试。
以上三种类型的领导方式,其划分是相对的,在教育领导的实践工作中,选择哪一种类型方式,则必须从具体工作的实际出发,依据实际对象和情境,把几种方式综合起来,扬长避短,灵活使用,以保证教育领导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